崖阴坐清暝,目为山光注。
妙意不可名,悠然与心晤。
疏泉石中鸣,落叶衣上住。
冷风起虚籁,还向无中去。
三生听钟鱼,偶失来时步。
佛屋倚秋风,团团两桂树。
却疑此境中,曾是经行处。
崖阴坐清暝,目为山光注。
妙意不可名,悠然与心晤。
疏泉石中鸣,落叶衣上住。
冷风起虚籁,还向无中去。
三生听钟鱼,偶失来时步。
佛屋倚秋风,团团两桂树。
却疑此境中,曾是经行处。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清幽的山中景象,充满了对自然之美的赞赏和内心世界的宁静。"崖阴坐清暝,目为山光注"一句,通过"崖阴"和"坐清暝"表达了诗人在山崖下的幽静环境中,凝视着渐渐低垂的山光。这不仅是对景色的描写,更是心境的映射,透露出一种宁静致远的意境。
"妙意不可名,悠然与心晤"表达了诗人在这样的自然氛围中所体验到的超越言辞的美好和内心的交流。这种美好难以用语言表达,只能是心灵之间的默契交流,这种境界让人感到既悠然自得,又与内心深处相通。
"疏泉石中鸣,落叶衣上住"则通过山间潺潺的小溪声和树叶轻落在衣服上的细微动静,更进一步渲染了这种宁静的氛围。这里的"疏泉"和"落叶"都是对自然界静谧声音和景象的描写,增强了诗歌的意境。
"冷风起虚籁,仍向无中去"则是对那似乎存在又不存在的微弱山风的描述。这里的"冷风"不仅仅是环境的写实,更是内心世界的一种抒情。
接下来的"三生听钟鱼,偶失来时步"一句,通过历史典故——三生石上的钟鱼故事,表达了诗人对时间流逝和生命短暂的感慨。这里的"三生"暗示着时间的长河,而"偶失来时步"则是对珍惜眼前美好时光的提醒。
"佛屋倚秋风,团团两桂树"这一段落,则是对山中寺庙和秋风中的桂树景象的描绘。这里的"佛屋"可能暗示着一处僧侣栖息之地,而"团团两桂树"则增添了一份宁静而神圣的气氛。
最后,"却疑此境中,曾是经行处"表达了诗人对这个环境是否曾被佛教修行者踏足过的怀疑。这里的"却疑"不仅是在询问,更是在表达一种敬畏自然和对传统文化的尊重。
整首诗通过对山中景象的细腻描写,展现了诗人深厚的情感和高远的境界,同时也体现出了中国古典文学中的"情景交融"手法,即将个人情感与自然景观相结合,创造出一种超越时空的艺术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