遍园林绿暗,浑如翠幄。下无一片是花萼。
可恨狂风横雨,忒煞情薄。尽底把、韶华送却。
杨花无奈,是处穿帘透幕。岂知人意正萧索。
春去也,这般愁、没处安著。怎奈向、黄昏院落。
遍园林绿暗,浑如翠幄。下无一片是花萼。
可恨狂风横雨,忒煞情薄。尽底把、韶华送却。
杨花无奈,是处穿帘透幕。岂知人意正萧索。
春去也,这般愁、没处安著。怎奈向、黄昏院落。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春天的园林景象,开篇即以“遍园林绿暗,浑如翠幄”勾勒出一个生机盎然、色彩斑斓的自然界。然而,这种美好却被“狂风横雨”所摧毁,花朵没有完全展现,反映了诗人对春天易逝与无常的感慨。
“可恨狂风横雨,忒煞情薄”表达了诗人对于自然力量无法掌控的无奈与悲凉,同时也隐含着对生命短暂和美好事物不易持久的哀叹。接着,“尽底把、韶华送却”则是对春天流逝不留的感慨,诗人似乎在叙述时间的无情与自己对于美好的珍惜。
“杨花无奈,处处穿帘透幕”描绘了杨花轻柔地飘落,无处遁形,这里杨花象征着春天的细腻而又渺小。诗人通过这种景象表达了对春天易逝的无力感。
“岂知人意正萧索”一句则是转折点,开始反映出诗人的内心世界,萧索寓意着悲伤与孤独,诗人似乎在探讨人与自然之间的隔阂,以及面对美好事物易逝时内心的复杂情感。
最后,“春去也,这般愁、没处安著。怎奈向黄昏院落”则是全诗的高潮,诗人将个人的愁绪与春天的消逝紧密相连,表达了在面对美好不再时的无助感和深沉的哀愁。
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象的细腻描摹,传达了一种人生易逝、美好难留的情怀。诗人的情感随着春天的变迁而起伏,既有对自然之美的赞美,也有对其无常的哀叙,这种复杂的情绪交织成了一幅深邃且富有哲理的诗意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