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林积雨晦,晏坐失朝曛。
地似通勾漏,人疑是少君。
依依归洞鹤,冉冉度窗云。
预恐重来日,花源杳不分。
秋林积雨晦,晏坐失朝曛。
地似通勾漏,人疑是少君。
依依归洞鹤,冉冉度窗云。
预恐重来日,花源杳不分。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静谧而神秘的秋日山林图景。诗人以细腻的笔触,将自然界的细微变化与内心情感巧妙融合。
首句“秋林积雨晦”,描绘了秋日森林在连绵细雨中变得朦胧、晦暗的画面,营造出一种幽深、静谧的氛围。接着,“晏坐失朝曛”一句,通过对比,进一步强调了时间的流逝和环境的宁静,暗示了主人公内心的沉思与超脱。
“地似通勾漏,人疑是少君”两句,运用了道教传说中的“勾漏”和“少君”(即仙人),表达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超凡脱俗境界的追求。这里,诗人不仅是在赞美自然之美,更是在借景抒发自己对自由、超脱世俗生活的渴望。
“依依归洞鹤,冉冉度窗云”则通过生动的意象,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平静与超然。鹤归洞穴,云轻飘过窗户,这些景象既具有一种动态美,又蕴含着一种超然物外的意境,让人感受到诗人对自然和谐共生的深刻理解。
最后,“预恐重来日,花源杳不分”表达了诗人对未来重游此地的期待,以及对美好时光可能逝去的忧虑。这里的“花源”,可能暗指桃花源,象征着理想中的避世之地。诗人通过这一设想,表达了对理想生活状态的向往和对现实与理想的矛盾思考。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诗人对超脱世俗、追求精神自由的向往,以及对美好生活的深切渴望。语言流畅,意境深远,富有哲理,体现了明代文人的审美情趣和思想深度。
孟冬寒气肃,鸿雁飞南翔。
嗟我同心人,翩翩翻北行。
朔风捲征旆,辕马忽悲鸣。
仆夫在门前,亲宾张道旁。
心知生别离,取醉暂相忘。
君昔负奇志,少年怀四方。
迫促未得施,所业但文章。
兹行骋良图,骐骥超康庄。
行道在济时,岂惟名誉扬。
野人幸东壁,冀愿承馀光。
岁暮入城郭,揽衣独裴徊。
晚过修竹园,主人故所知。
所知谊不薄,执手言相思。
复有青云士,远行从此辞。
相延入中林,呼童启双扉。
北风何烈烈,万籁鸣参差。
向夕烛继之,壶觞相为持。
初月出云间,残雪拥寒阶。
独鹤失其雌,中夜鸣声悲。
会面不可常,况逢生别离。
共言尽今夕,鸡鸣各东西。
出处自有时,人生安得偕。
顾惭鹑与鴳,不随黄鹄飞。
各各重自爱,冀以奉前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