啼乌争引子,鸣鹤不归林。
下食遭泥去,高飞恨久阴。
雨声冲塞尽,日气射江深。
回首周南客,驱驰魏阙心。
啼乌争引子,鸣鹤不归林。
下食遭泥去,高飞恨久阴。
雨声冲塞尽,日气射江深。
回首周南客,驱驰魏阙心。
这首诗描绘了一种秋天的景象,通过对自然界的观察来表达诗人内心的感慨。开篇“啼乌争引子,鸣鹤不归林”写出了秋季鸟儿开始迁徙的情景,其中“啼乌”指的是群聚的乌鸦,它们在争取南飞的路线;而“鸣鹤”则是高声鸣叫的鹤,不愿意回到原本的树林之中。这些都透露出一种不忍离去的情怀。
“下食遭泥去,高飞恨久阴”进一步描绘了鸟儿的困境,一些低飞的鸟因觅食而落入泥泞,而高空中的鸟则因为连绵的阴霾而感到怨恨。这些形象都巧妙地映射出诗人内心的不畅与忧虑。
“雨声冲塞尽,日气射江深”则是对秋天雨后景色的描写,雨后的世界显得异常清新,而阳光穿透云层照射到江面,使得整个自然界都充满了生机。
最后,“回首周南客,驱驰魏阙心”表达了诗人对于远方的思念和内心的忧虑。“周南客”指的是来自周地(即今陕西一带)的旅者,而“魏阙”则是古都洛阳的别称,诗人心中充满了对往昔时光的追忆与向往。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象的细腻描写,表达了诗人对于流逝时光、远方故土和个人命运的深刻感慨。
圣人训三益,直谅与多闻。
予友九山子,何讵非其伦。
同业因伯氏,识君弱冠前。
古心称古服,言动夙驯驯。
亦同江门游,亦钓楚云春。
予昨归沙堤,访我铁江滨。
今秋携公孙,来浴新泉云。
何以养其直,丝毫了不存。
何以养其谅,心口无间然。
何以养多闻,畜德归渊泉。
行矣各努力,相约朱明天。
玉台当日事,明月好,影娟娟。
奈黄歇城边,无端破镜,惆怅难圆。
依稀往时情绪,便女权、撒手为伊怜。
埋去青山慧剑,洒来红泪蛮笺。荒江歌泣奈何天。
残柳化成烟。更铲地西风,兰摧蕙折,不似当年。
潘郎近来憔悴,况沧桑、历劫恨绵绵。
一曲念家山破,可能弹到重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