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日慈明位上台,三朝何害历三台。
伯喈随逐金华盖,也为诸公衮衮来。
百日慈明位上台,三朝何害历三台。
伯喈随逐金华盖,也为诸公衮衮来。
这首诗《咏史(其三)》由宋代末年至元初时期的诗人陈普所作,通过对历史人物蔡邕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历史人物命运与社会变迁的独特见解。
“百日慈明位上台”,开篇以“百日”形容蔡邕在高位上的短暂,暗示其命运多舛。“慈明”二字,既可指蔡邕的才华如明灯般照耀,也暗含其最终遭遇不幸的命运。“位上台”则点明了蔡邕曾居高位,但时间之短,令人感慨。
“三朝何害历三台”,“三朝”指蔡邕在不同朝代的多次起落,显示出其政治生涯的复杂与动荡。“三台”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常指宰相之位,此处借指高位。此句通过“何害”一词,表达了对蔡邕虽历经多次官职变动,但并未受到实质损害的肯定态度。
“伯喈随逐金华盖,也为诸公衮衮来。”“伯喈”是蔡邕的字,这里引用以示尊称。此句将蔡邕比作跟随华丽车盖的随从,形象地描绘了他追随权贵、周旋于权力中心的形象。同时,“诸公衮衮来”则暗示了蔡邕在权力更迭中,始终围绕着那些掌握权力的人物,反映了其政治生涯中的复杂关系和角色转换。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蔡邕命运的描绘,不仅展现了其个人的起伏与才华,也反映了历史人物在特定时代背景下的命运与选择,以及权力更迭对个人命运的影响。陈普以简洁而富有深意的语言,勾勒出一幅历史画卷,让读者在欣赏诗歌的同时,也能深入思考历史与人性的复杂性。
九松山上松盘觺,九松山下路祎隋。
几度揽辔过山下,兴至辄为留吟题。
千岩隐伏东南去,此地秀结神堂奇。
礀流淙淙兮,隔红尘之杂沓,孤峰倚天兮,萦青缭白而厜㕒。
群山皆童无气色,独如偓佺苍颜绿发垂丝丝。
精蓝数椽閒閒见,未至不知筑者谁。
是中疑有远公驻,法雨霏作莲花池。
复如香山社中会九老,无言恒写白傅诗。
吁嗟乎山川蕴郁有如此,何殊岱宗之麓华岳嵋。
意行所得契静悟,谷神语我停移时。
我行过彭泽,吊古心悠然。
寥寥千载上,相继惟二贤。
陶公昔宰邑,八旬赋归田。
易姓不复仕,甲子以纪年。
狄公在当时,忤旨来左迁。
一朝复唐祚,忠义白日悬。
二贤去不远,光价照简编。
岂无继承者,胡乃寂不传。
吁嗟世之人,才行真难全。
题诗怀往躅,事业当勉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