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由清代诗人黄遵宪创作,名为《感怀三首(其三)》。诗中表达了对古代圣贤思想的追忆与感慨,以及对后世学术流派的反思。
首句“吁嗟两楹奠,圣殁微言绝”,感叹圣贤去世后,他们的言论和智慧逐渐消失。接着,“战国诸子兴,大道几灭裂”描绘了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景象,但同时也暗示了真理和大道面临被分裂和模糊的风险。
“劫灰出秦燔,六籍半残缺”描述了秦朝焚书坑儒后的惨状,大量经典文献毁于一旦,知识传承受到严重破坏。“皇皇孝武诏,群言罢一切”则提到汉武帝推崇儒家思想,禁止其他学说,形成了一元化的文化格局。
“别白定一尊,万世循轨辙”表明在汉武帝的政策下,儒家思想成为官方正统,影响深远。“遗书一萌芽,众儒互拾掇”指出了在儒家思想主导下,学者们开始搜集整理古籍,试图恢复传统文化。
“戴凭席互争,五鹿角娄折”通过比喻,描绘了学者们在学术争论中的激烈场面。“许郑出,袖然万人杰”赞扬了许慎和郑玄等学者对学术的巨大贡献。
“宋儒千载后,勃窣探理窟”转向宋代,指出宋代理学家深入探讨哲学问题。“自诩不传学,乃剽思孟说”批评了一些学者过度依赖前人理论,缺乏原创性。
“讲道稍僻违,论事颇迂阔”指出宋儒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局限性。“万头趋科名,一意相媚悦”讽刺了当时学者追求功名利禄,丧失学术本真。
“圣清崇四术,众贤起颃颉”描述了清朝对儒学的重视,众多学者相互竞争。“顾阎辟初涂,段王扬大烈”赞扬了阎若璩和段玉裁等学者在考证学方面的开创性工作。
“读史辨豕亥,订礼分袒袭”强调了历史考证和礼仪研究的重要性。“上溯考据家,仅附文章列”指出学者们在学术研究上的努力,但往往局限于文字和文献。
“儒于九流中,亦祇一竿揭”表达了对儒家地位的反思,认为它只是众多学术流派之一。“矧又某氏儒,涂径各歧别”进一步指出不同学派之间的分歧。
“均之筐箧物,操此何施设?”提出疑问,探讨如何在众多学术流派中选择和应用正确的知识。“大哉圣人道,百家尽囊括”强调圣人之道的博大精深,能够包容各种学说。
“至德如渊骞,尚未一间达”表示尽管圣人之道深邃,但仍有许多未被完全理解的地方。“区区汉宋学,乌足尊圣哲”对汉宋学的评价不高,认为它们不足以代表圣人的智慧。
最后,“毕生事赞仰,所虑吾才竭”表达了诗人对自己学术追求的谦逊态度,以及对自身能力的自我反思。
整首诗通过对历史和学术的回顾与反思,展现了黄遵宪对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和对学术发展的独到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