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源惊往客,鹤峤断来宾。
复有风云处,萧条无俗人。
山寒微有雪,石路本无尘。
竹径蒙笼巧,茅斋结构新。
烧香披道记,悬镜厌山神。
砌水何年溜,檐桐几度春。
云霞一已绝,宁辨汉将秦。
桃源惊往客,鹤峤断来宾。
复有风云处,萧条无俗人。
山寒微有雪,石路本无尘。
竹径蒙笼巧,茅斋结构新。
烧香披道记,悬镜厌山神。
砌水何年溜,檐桐几度春。
云霞一已绝,宁辨汉将秦。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隐士在深山中的生活场景,充满了超脱尘世的意境和对自然之美的欣赏。首句“桃源惊往客”,用陶渊明《桃花源记》的意象,将读者带入一个远离尘嚣的理想世界。接下来的“鹤�斷来宾”则表达了隐士生活中的孤独与自在。
第三、四句“复有风云处,萧条无俗人”,通过对山中风云变化的描写,以及“萧条无俗人”的表述,强化了山中自然景观的纯净和远离尘世的氛围。紧接着,“山寒微有雪,石路本无尘”则是对冬日山中景色的细腻刻画,通过雪花覆盖下的清冷,以及石路上缺乏行人留下的脚印,描绘出一幅静谧而纯净的山中图景。
“竹径蒙笼巧,茅斋结构新”这两句诗,通过对竹径和茅庐构造的描述,不仅展示了隐士生活中的简朴与自然美,更传达了一种艺术之美和人文关怀。
“烧香披道记,悬镜厌山神”,则是对隐士日常生活的一种描绘,他通过焚香来记录时间的流逝,同时悬挂着一面镜子,似乎在与山中的神灵交流,这些行为都显示了隐士与自然之间超然的沟通。
“砌水何年溜,檐桐几度春”这两句诗,则是在询问山中小溪何时开始流淌,以及屋檐下的桐树已经经历了多少个春天。这里透露出时间在自然界中的静默流逝,同时也反映出隐士对时间的感悟和对生命循环的体验。
最后,“云霞一已绝,宁辨汉将秦”则是在表达一种历史的超越和文化的平等。在这片云霞之下,不必去区分汉朝与秦朝的争斗,因为在自然面前,所有的世俗纷争都变得微不足道。
整首诗通过对山中景物的细腻描写,以及隐士生活状态的表达,展现了诗人对超脱尘世、返璞归真的追求和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