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9诗句网 欢迎您的访问
当前位置:929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南歌子.杭州端午》
《南歌子.杭州端午》全文
宋 / 苏轼   形式: 词  词牌: 南歌子

山与歌眉敛,波同醉眼流。游人都上十三楼。不羡竹西歌吹、古扬州。

菰黍连昌歜,琼彝倒玉舟。谁家水调唱歌头。声绕碧山飞去、晚云留。

(0)
注释
游人:指游玩的人。
出自苏轼《泛舟城南会者五人分韵赋诗得人皆苦炎字》:桥上游人夜未厌,共依水槛立风檐。
十三楼:宋代杭州名胜。
竹西:扬州亭名。
本句意谓杭州十三楼歌唱奏乐繁华,不必再羡慕前代扬州的竹西了。
扬州:淮河以南、长江流域东南地区,《周礼》称东南曰扬州。
菰黍:指粽子。
菰,本指茭白,此指裹棕的菰叶。
昌歜:宋时以菖蒲嫩茎切碎加盐以佐餐,名昌歇。
琼彝:玉制的盛酒器皿。
玉舟:玉制的酒杯。
水调唱歌头:即唱水调歌头。
翻译
山色与歌女黛眉浓聚一样绿,碧波就像人的朦胧醉眼一样流。人们都爱登上十三楼,不再羡慕竹西歌吹的古扬州。
菰米软糕菖蒲菜,玉壶向玉杯倾倒着美酒。不知谁家唱起水调歌头,歌声绕着青山飞去晚云又将它挽留。
鉴赏

这首词描绘了杭州端午时节的美景和节日气氛。"山与歌眉敛"形象地写出山峦仿佛随着歌声微微起伏,如同女子的黛眉轻敛,富有动态美。"波同醉眼流"则以湖水比喻醉人的目光,展现出端午节欢快的氛围。

"游人都上十三楼"写游客们纷纷登高赏景,十三楼可能是指杭州的高楼或观景点,寓含着节日的热闹和人们对美好景色的向往。接下来的"不羡竹西歌吹、古扬州"表达了词人对杭州的喜爱,即使在繁华的扬州,他也不愿离去,更偏爱眼前的西湖美景。

"菰黍连昌歜,琼彝倒玉舟"描述的是端午节的传统习俗,吃粽子(菰黍)和饮酒(琼彝倒玉舟),充满了节日的仪式感。最后两句"谁家水调唱歌头。声绕碧山飞去、晚云留"描绘了歌声飘荡在湖光山色之间,直到夜晚,余音缭绕,被晚霞和山峦所挽留,营造出一种宁静而美好的画面。

总的来说,这首《南歌子·杭州端午》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杭州端午节的欢乐景象和自然之美,以及词人对杭州的深深眷恋。

作者介绍
苏轼

苏轼
朝代:宋   字:子瞻   号:铁冠道人   籍贯: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进士及第。宋神宗时曾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猜你喜欢

野望

西山白雪三年戍,南浦清江万里桥。

海内风尘诸弟隔,天涯涕泪一身遥。

唯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荅圣朝。

跨马出郊时极目,不堪人事日萧条。

(0)

哭严仆射归榇

素幔随流水,归舟返旧京。

老亲如宿昔,部曲异平生。

风送蛟龙雨,天长骠骑营。

一哀三峡暮,遗后见君情。

(0)

雨四首·其四

楚雨石苔滋,京华消息迟。

山寒青兕叫,江晚白鸥饥。

神女花钿落,鲛人织杼悲。

繁忧不自整,终日洒如丝。

(0)

玉腕骝

闻说荆南马,尚书玉腕骝。

顿骖飘赤汗,局蹐顾长楸。

胡虏三年入,乾坤一战收。

举鞭如有问,欲伴习池游。

(0)

又作此奉卫公

西北楼成雄楚都,远开山岳散江湖。

二仪清浊还高下,三伏炎蒸定有无。

推毂几年唯镇静,曳裾终日盛文儒。

白头授简焉能赋,愧似相如为大夫。

(0)

中丞严公雨中垂寄见忆一绝奉荅二绝·其二

何日雨晴云出溪,白沙青石先无泥。

只须伐竹开荒径,倚杖穿花听马嘶。

(0)
诗词分类
写山 写鸟 亲情 音乐 宫怨 贬谪 相思 惜春 惜时 宴会 桃花 愤世嫉俗 怀才不遇 长江 松树 写风 写草 气节
诗人
韩邦奇 高濂 郑用锡 何乔新 何中 龚敩 冯时行 谢与思 敦敏 郑岳 李正民 李中 徐照 乃贤 管讷 张仲深 沈明臣 卢琦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929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文赏析及诗词名句翻译。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备案号-豫25011f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