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冠非误尚青毡,风矩依然老郑虔。
投笔仍将修五凤,趋庭早已兆三鳣。
旧游琴剑怀仙石,家世箕裘本砚田。
莫道卑栖犹枳棘,九天雨露总无偏。
儒冠非误尚青毡,风矩依然老郑虔。
投笔仍将修五凤,趋庭早已兆三鳣。
旧游琴剑怀仙石,家世箕裘本砚田。
莫道卑栖犹枳棘,九天雨露总无偏。
这首诗由清代诗人刘绎所作,名为《黄深坞司马权篆丰学,见访山庄并惠以诗,次韵答之》。诗中表达了对友人的尊敬与感激之情,同时也展现了诗人高洁的志趣和淡泊名利的人生态度。
首联“儒冠非误尚青毡,风矩依然老郑虔”,开篇即点明了诗人的身份与追求。这里“儒冠”象征着儒家学者的身份,“青毡”则比喻为学问的传承与坚守。“风矩”指的是行为准则,“老郑虔”则是对古代学者郑虔的尊称,意在强调诗人的行为举止应遵循传统道德规范。这两句诗既表达了诗人对儒家文化的认同,也体现了其对传统美德的坚持。
颔联“投笔仍将修五凤,趋庭早已兆三鳣”,进一步阐述了诗人的生活态度和人生理想。这里的“投笔”典出班超投笔从戎的故事,象征着放弃文职投身于更有意义的事业;“修五凤”可能是指追求更高远的目标或理想;“趋庭”出自《论语》,形容子女孝顺父母,这里借指诗人对家庭责任的承担;“兆三鳣”则可能暗喻了对家族兴旺的期许。这两句诗描绘了诗人既有个人追求,又不忘家庭与社会责任的形象。
颈联“旧游琴剑怀仙石,家世箕裘本砚田”,通过回忆过去的经历和家族的传统,表达了诗人对过往生活的怀念以及对家族文化的传承。这里“琴剑”可能象征着诗人的才华与勇气,“仙石”则可能是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家世箕裘”源自《左传》,比喻家族的继承与发展,“砚田”则暗示了诗人的文学创作与学术研究。这两句诗展现了诗人对个人成长与家族传统的深厚情感。
尾联“莫道卑栖犹枳棘,九天雨露总无偏”,收束全诗,表达了诗人对人生境遇的乐观态度和对公平公正的信念。这里“卑栖”意味着身处低微之位,但诗人并不因此而悲观;“枳棘”比喻困境,但诗人坚信即使在艰难环境中,也能得到上天的恩泽与关怀。“九天雨露”象征着来自高层的恩惠与庇护,“总无偏”则强调了这种恩泽的普遍性和公正性。这句诗体现了诗人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对社会公正的期待。
综上所述,这首诗通过丰富的典故和形象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儒家文化的坚守、对个人理想的追求、对家庭责任的承担、对家族传统的传承,以及对人生境遇的乐观态度和对社会公正的信念。全诗语言典雅,情感真挚,展现了诗人高尚的情操和深邃的思想。
前夕盛雷电,谓言春和发。
典衣买春酒,岁事亦可悦。
不知天难谌,信宿更凝冽。
朝来雪盈尺,初计顿乖越。
吾庐甘重塞,敝褐忍百结。
岂敢咨祁寒,又非慕炎热。
阴阳相交错,万一成灾孽。
忆昔鲁隐公,九年春三月。
癸酉雨震电,庚辰大雨雪。
春秋书为法,其事何照晰。
曾经圣人笔,下学而上达。
况此四月间,又当季春末。
愿排阊阖戟,一献春秋说。
路远泥阻深,愁哉卧岩穴。
独夜一卷史,上寻千岁间。
咄嗟兴废更,俯仰朝市迁。
古人病无闻,愚智矜后先。
共乐无穷中,正如朝露然。
向观功名际,自以皆万年。
迩来令人悲,蚊蚋过目前。
安得谢浮俗,高举凌九天。
捐书以绝学,寄心崆峒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