艰难磨盾枕戈身,谁意铜章有替人。
易地自然福君子,来苏何以慰吾民。
同仇义愤无遐迩,令尹公忠孰旧新。
但使筹防忘畛域,赖公犹得齿依唇。
艰难磨盾枕戈身,谁意铜章有替人。
易地自然福君子,来苏何以慰吾民。
同仇义愤无遐迩,令尹公忠孰旧新。
但使筹防忘畛域,赖公犹得齿依唇。
这首诗《怀靳大令(其二)》是清代诗人刘绎所作,通过诗中的内容,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对靳大令的深切怀念与高度评价。
首联“艰难磨盾枕戈身,谁意铜章有替人”描绘了靳大令在艰难困苦中坚守岗位,以身许国的形象。这里的“磨盾”和“枕戈”都是古代将士备战的象征,“铜章”则指官印,暗示靳大令曾为一方之主,却在关键时刻被替换,表达了诗人对这一人事变动的意外与惋惜。
颔联“易地自然福君子,来苏何以慰吾民”转而探讨了人事更迭对君子与民众的影响。诗人认为,虽然靳大令被调任,但这对于他个人来说或许是一种福泽,同时,这种变动也能够安抚民心,带来安宁,体现了诗人对靳大令能力的认可以及对民众福祉的关切。
颈联“同仇义愤无遐迩,令尹公忠孰旧新”进一步赞扬了靳大令的忠诚与正义感。无论身处何地,面对任何挑战,他都能秉持公心,不改初衷。这里“令尹”是对靳大令的尊称,而“公忠”则直接点明了他的高尚品质。
尾联“但使筹防忘畛域,赖公犹得齿依唇”表达了诗人对靳大令的期待与敬仰。希望他能继续为国家和人民贡献智慧与力量,即使不在原职,也能在其他领域发挥重要作用,成为众人尊敬的对象。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靳大令个人品质与功绩的赞美,展现了诗人对其的深厚情感与高度评价,同时也反映了清代社会对于忠诚、正义与贤能之士的普遍推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