飘泊亡家逐海鸥,河干惊见各维舟。
草间伏蟀空相语,风下孤萤可自由。
一夜鬓丝经乱白,三年剑铗傍人秋。
洞庭虽有鲈如玉,不敢渔灯买钓钩。
飘泊亡家逐海鸥,河干惊见各维舟。
草间伏蟀空相语,风下孤萤可自由。
一夜鬓丝经乱白,三年剑铗傍人秋。
洞庭虽有鲈如玉,不敢渔灯买钓钩。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流离失所的诗人与友人在稻田中偶遇的情景,充满了对世事无常和人生漂泊的感慨。
首联“飘泊亡家逐海鸥,河干惊见各维舟。”以“海鸥”象征诗人无家可归的孤独与自由,与“河干”的“各维舟”形成对比,暗示了诗人与友人的偶然相遇,以及各自生活的艰辛与无奈。
颔联“草间伏蟀空相语,风下孤萤可自由。”通过“伏蟀”与“孤萤”的形象,进一步渲染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寂寞。虫鸣与萤火虽能自得其乐,但在这荒凉的环境中显得格外凄凉,表达了诗人对自由的渴望与现实的束缚之间的矛盾。
颈联“一夜鬓丝经乱白,三年剑铗傍人秋。”诗人以“一夜”与“三年”对比,展现了时间的流逝与人生的沧桑。白发的突然涌现,象征着岁月的无情;“剑铗傍人秋”,则暗喻了诗人长期漂泊、寄人篱下的生活状态,以及内心的不平与无奈。
尾联“洞庭虽有鲈如玉,不敢渔灯买钓钩。”引用了“洞庭湖鲈鱼”的典故,表达了诗人对安定生活的向往。然而,“不敢渔灯买钓钩”则揭示了诗人因种种原因无法实现这一愿望,体现了他对现实困境的无力感和对理想生活的渴望之间的冲突。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和人物情感的抒发,深刻反映了明末清初社会动荡背景下,个体命运的悲凉与挣扎,以及对自由和平静生活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