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问秋所宜,宜秋惟有月。
浴光漾澄潭,弄影摇疏樾。
东林和露冷,西岭随烟没。
高阁倚吟人,撚髭逸兴发。
试问秋所宜,宜秋惟有月。
浴光漾澄潭,弄影摇疏樾。
东林和露冷,西岭随烟没。
高阁倚吟人,撚髭逸兴发。
这首诗描绘了秋夜月色下的山水之美,诗人以细腻的笔触,展现了月光与自然景物的和谐交融。
首句“试问秋所宜,宜秋惟有月”提出问题,点明主题,即秋天最适宜的景象是月色。接着,“浴光漾澄潭,弄影摇疏樾”两句,生动描绘了月光照耀下,水面波光粼粼,倒映出清澈的潭水;月光轻拂,树影摇曳,投射在稀疏的树荫上的情景。这里运用了“浴光”、“漾”、“弄影”、“摇”等动词,形象地表现了月光与自然景物互动的动态美。
“东林和露冷,西岭随烟没”两句进一步扩展画面,将视线从水面转向远方的山林。东方的山林在露水的滋润下显得格外清凉,而西方的山岭则在烟雾的笼罩下若隐若现,增添了几分神秘与朦胧感。这两句通过对比手法,展现了不同方向的自然景观,丰富了画面层次。
最后,“高阁倚吟人,撚髭逸兴发”两句,诗人置身于这样的美景之中,不禁诗兴大发,倚靠在高阁之上,抚须吟诵,流露出对自然美景的深深喜爱和赞美之情。这里的“撚髭”是一种古代文人表达情感的方式,通过细微的动作传达内心的喜悦与陶醉。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秋夜月色下山水景色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深刻感悟和由衷的喜爱,语言流畅,意境深远,富有诗意。
九日黄花,渊明之后,谁当汝俦。
记龙山昨夜,寒泉九井,帽轻似叶,须戟如虬。
庚扇西风,孔林落照,银海横波十二楼。
闲笑道,那华亭上蔡,再见何由。人生似我何求。
算惟有高人高处游。
笑如今别驾,前时方外,尘埃半百,岁月如流。
如此连墙,今年不见,一首犹胜万户侯。
偷闲好,便明朝有约,莫莫休休。
淮汴初丧乱,蒋山烽火起。
与君随亲族,奔迸辞故里。
京口附商客,海门正狂风。
忧心不敢住,夜发惊浪中。
云开方见日,潮尽炉峰出。
石壁转棠阴,鄱阳寄茅室。
淹留三十年,分种越人田。
骨肉无半在,乡园犹未旋。
尔家习文艺,旁究天人际。
父子自相传,优游聊卒岁。
学成不求达,道胜那厌贫。
时入闾巷醉,好是羲皇人。
顷因物役牵,偶逐簪组辈。
谤书喧朝市,抚己惭浅昧。
世业大小礼,近通颜谢诗。
念渠还领会,非敢独为师。
泷水天际来,鼻山地中坼。
盘涡几十处,叠溜皆千尺。
直写卷沈沙,惊翻冲绝壁。
淙淙振崖谷,汹汹竟朝夕。
人语不自闻,日光乱相射。
舣舟始摇漾,举棹旋奔激。
既下同建瓴,半空方避石。
前危苦未尽,后险何其迫。
倏闪疾风雷,苍皇荡魂魄。
因随伏流出,忽与跳波隔。
远想欲回轩,岂兹还泛鹢。
云涯多候馆,努力勤登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