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星裹饭下高山,负石趋城得米还。
不识往来为几里,只言住处指云间。
侵星裹饭下高山,负石趋城得米还。
不识往来为几里,只言住处指云间。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村童日常生活的艰辛和纯朴。开篇“侵星裹饭下高山,负石趋城得米还”两句,生动地展现了村童早起晚归、不辞劳苦的生活状态。“侵星”意味着天还未亮,孩子就已经起来忙碌;“裹饭”则是简单的食物准备,反映出当时农村家庭经济条件的艰难。山路崎岖,负石而行,更增加了行走的困难。然而,这一切的目的是为了到城里换取生活必需品——米。
“不识往来为几里,只言住处指云间”两句,则透露出村童对于自己所在位置距离的模糊感知,以及对居住环境的质朴描述。孩子可能并不清楚自己家到城里的确切距离,但他能够直观地用手势指向远方的云端来形容自己的住处,表现了农村儿童与自然的亲密关系和他们天真的想象力。
整首诗通过对比城市与山村生活,以及儿童单纯而又充满艰辛的日常经历,展现了作者对于底层人民生活状况的深刻观察和同情。同时,它也以朴实无华的语言和生动的画面,将读者带入一个遥远、平凡却又令人感怀的乡村世界。
行役无冬春,车马无南北。
急若机上梭,离别肠自织。
其间走声利,昼夜不能息。
晚得二友生,胸蜺吐五色。
各思强禄仕,安肯坐仰食。
一之毛遂乡,一之太伯国。
岂无颖脱才,可迈古风力。
明当隔大河,去路指斗极。
谁念平原君,能于众中识。
重别心意衰,轻别心意壮。
行车将渐遥,依依独长望。
晚风生微寒,脱叶飞汶上。
何当发谈笑,把酒半郁盎。
冒暑驻轮毂,徘徊北壕上。
栋宇起中央,芙蓉生四向。
今吾太守乐,慰此郡人望。
雨从昭亭来,水入句溪涨。
蜻蜓立栏角,朱鲤吹荷浪。
岸木影下布,水鸟时引吭。
心闲不竞物,兴适每倾酿。
薄暮咏醉归,陪车知几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