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出几经旬,幽栖废栉巾。
鸟啼方觉曙,花发始知春。
懒性岂宜俗,浮名空累身。
祇便来客少,麋鹿自相亲。
不出几经旬,幽栖废栉巾。
鸟啼方觉曙,花发始知春。
懒性岂宜俗,浮名空累身。
祇便来客少,麋鹿自相亲。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隐居生活中的宁静与淡泊。首句“不出几经旬,幽栖废栉巾”点明了诗人长时间隐居在幽静之地,甚至已经忘记了梳理头巾的日常习惯,展现出一种超脱世俗的生活状态。接着,“鸟啼方觉曙,花发始知春”通过自然界的细微变化,暗示时间的流逝和季节的更替,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自然的敏感和对生活的细腻感知。
“懒性岂宜俗,浮名空累身”两句表达了诗人对世俗生活的反感以及对名誉的淡漠态度,强调了他追求内心平静和自由的生活方式。最后,“祇便来客少,麋鹿自相亲”则进一步描绘了隐居生活的孤独与和谐,与自然界的动物和谐共处,似乎在说,这样的生活虽然少了人世间的喧嚣,却多了与自然的亲近与和谐。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以及对世俗名利的超脱,体现了明代文人对于精神自由和自然和谐的深刻思考。
重阳何处可衔杯,瀛海新成百尺台。
白雁迎霜前日到,黄花冒雨一时开。
篱边岁岁民同乐,塞外年年上倚才。
况有登高能赋客,孙郎声价擅天台。
人生一月间,开口笑几日。
况复岁云暮,在堂悲蟋蟀。
胡不为强欢,唧唧复唧唧。
吾徒尘外姿,开怀见真率。
达如商山皓,清若竹林逸。
相逢各拊掌,一笑万事失。
主人清旷士,作堂记其实。
愿无负此堂,不为势利怵。
时时叙离阔,中散志意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