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将不足畏,事每有馀悲。
得句凭消闷,参禅那断痴。
两疏谁为待,三岁忽云期。
忧喜一番梦,长眠人未知。
年将不足畏,事每有馀悲。
得句凭消闷,参禅那断痴。
两疏谁为待,三岁忽云期。
忧喜一番梦,长眠人未知。
此诗出自清朝乾隆皇帝之手,名为《閒题》。乾隆作为古代文坛上的重要人物,其作品往往蕴含深意,这首诗也不例外。
首联“年将不足畏,事每有馀悲”开篇即道出了人生的无常与悲哀。岁月流逝,年华易老,这是自然规律,无需畏惧;然而世事多变,悲欢离合,常常让人感慨万千。这两句以简练的语言,描绘了人生的无奈与悲凉。
颔联“得句凭消闷,参禅那断痴”则表达了诗人通过文学创作和禅修来排解内心的烦闷与痴愚。在诗中找到灵感,用文字抒发情感,可以暂时忘却烦恼;而深入禅理,寻求心灵的净化,或许能从根本上消除愚痴。这两句体现了乾隆对艺术与宗教的双重追求,以及对内心世界的深刻探索。
颈联“两疏谁为待,三岁忽云期”进一步深化了对人生短暂与无常的感慨。两疏,可能是指古代隐士,这里借指等待归隐或超脱尘世的生活;三岁,可能暗喻生命的短暂,如朝露般易逝。这两句通过对比等待与突然的告别,强调了生命之短促,以及对未来的不确定感。
尾联“忧喜一番梦,长眠人未知”总结全诗,表达了对人生忧喜交加的体验和对死亡的思考。人生如同一场梦,充满了欢乐与悲伤,而最终的结局——死亡,对于生者而言是未知的。这两句既是对生命短暂的哀叹,也是对生死轮回的哲学思考。
整体来看,这首诗通过对时间、生命、艺术与宗教的探讨,展现了乾隆皇帝对人生深刻的感悟和对宇宙奥秘的探求。语言简洁而意味深长,情感真挚而富有哲理,是一首值得细细品味的佳作。
力田须逢年,掘井须及泉。
学者志于道,如以规正圆。
及其见道时,揽辔谁争先。
筌蹄蜕陈迹,羽化而登仙。
是中时反观,一一人之天。
森然众妙现,所见惟所便。
猗与至游者,日运万里船。
胸中三景轴,与道相因缘。
道大心以悟,心远见孰偏。
一室景象存,物物随餐眠。
不游以为游,至乐无冥颠。
游非在山水,默与山水联。
天下有至游,得道有至贤。
贤者以道游,百游不一愆。
至于游俱忘,公与道独全。
谈笑出清风,樽罍益欣然。
张扁诧中郎,训记增雄编。
嗟予幸升堂,顿觉尘垢湔。
从公至游境,左右余芳鲜。
归来欲语人,心知口难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