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去琼花不见根,津桥明月共谁论。
百馀载作江藩翰,十几年来蓟户门。
淮海楼头诸老眼,平山堂外六军魂。
翻愁吴楚空遗彦,作史无人岁月昏。
仙去琼花不见根,津桥明月共谁论。
百馀载作江藩翰,十几年来蓟户门。
淮海楼头诸老眼,平山堂外六军魂。
翻愁吴楚空遗彦,作史无人岁月昏。
这首诗是宋末元初的文学家王奕所作,名为《到扬州》。从艺术风格来看,这首诗充分体现了作者深沉的忧国忧民之情和对历史沧桑的深刻感悟。
开篇“仙去琼花不见根”,以仙去比喻往昔繁华如同虚幻的琼花,已无从寻觅其根源,表达了诗人对于逝去荣光的无奈与惆怅。接下来的“津桥明月共谁论”则是借用自然景物表达诗人独自徘徊于津桥之上,赏月思古,无人可以分享其愁绪。
中间两句,“百馀载作江藩翰,十几年来蓟户门”,通过对时光流转的描写,展示了历史的变迁和个人的微小。诗人以自己历经百年的岁月,见证了江山如画般的变化,而个人却只如一扇摇摇欲坠的蓟门,显得无比渺小。
后半首“淮海楼头诸老眼,平山堂外六军魂”,则是对历史人物和战事的追思。淮海楼头聚集着历史上的英雄豪杰,他们的目光如同穿越时空一般;而平山堂外,则有六朝旧都的遗魂萦绕,凄凉而悲壮。
末尾两句“翻愁吴楚空遗彦,作史无人岁月昏”,诗人表达了对于历史文化传承断绝的忧虑。吴楚之地虽有丰富的历史积淀,但如今却空留下遗迹而已;面对浩瀚如烟的岁月,诗人感慨于无人能继续记录这段历史,只得自己作史,抒写心中的忧愁和时代的昏暗。
整首诗通过对历史的回顾和个人命运的反思,展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情感世界,同时也折射出当时社会动荡不安、文化传承断裂的历史背景。
众万之生,于世暂寓。一偾一兴,孰知其故。
退黜奚戚,进升奚慕。岂以通塞,顾改常度。
有如我翁,昔尝掀翥。戴纚垂缨,去天尺五。
今屏山城,亦皆时数。左右佩剑,畴可笑侮。
翁具退省,前言大误。用与不用,智力何预。
幸同此邦,邂逅承晤。结为金兰,安此贫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