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9诗句网 欢迎您的访问
当前位置:929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元师迁化其徒得舍利供于天钵因作四十言赞叹既而得殿省苏承诗又增十字》
《元师迁化其徒得舍利供于天钵因作四十言赞叹既而得殿省苏承诗又增十字》全文
宋 / 文彦博   形式: 古风  押[鱼]韵

师今顺寂去,所寂竟何如。

倏尔归无物,湛然同太虚。

化成三昧火,超出四禅居。

方悟祇园法,又胜漆园书。

苏君善知识,言诗更起予。

(0)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文彦博对一位已逝高僧的追思与赞叹。诗中充满了对佛法的深刻理解与崇敬之情。

首先,“师今顺寂去”,诗人以平和的语气开始,描述了高僧的离世,用“顺寂”二字,表达了对逝者平静离去的尊重与理解。接着,“所寂竟何如”,诗人提出了一个深邃的问题,探讨了死亡之后的未知世界,表现出对生命本质的思考。

“倏尔归无物,湛然同太虚。”这两句描绘了高僧在死亡后仿佛融入了宇宙的空灵状态,与虚空融为一体,展现出佛教中“涅槃”的概念,即超越生死,达到心灵的纯净与解脱。

“化成三昧火,超出四禅居。”这里提到的“三昧火”与“四禅”,都是佛教修行中的重要概念。“三昧火”象征着内心的火焰,通过修行达到内心的平静与智慧;“四禅”则是指通过冥想达到的四个不同层次的内心状态,超出了世俗的束缚。这两句表达了高僧在死后达到了更高的精神境界。

“方悟祇园法,又胜漆园书。”“祇园法”可能指的是佛教中的一些教义或修行方法,而“漆园书”则可能是比喻性的说法,暗示了高僧的智慧与修为超越了传统的书籍知识。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高僧智慧的高度赞扬。

最后,“苏君善知识,言诗更起予。”诗人提到另一位名叫苏君的善知识,通过他的诗歌激发了诗人更多的思考与感悟。这句话不仅体现了诗人对苏君的尊敬,也暗示了高僧的影响深远,不仅在生前,甚至在死后,还能启迪后人。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高僧离世后的追思与赞叹,展现了佛教中关于生命、死亡、智慧与解脱的深刻哲理,同时也体现了诗人对佛法的深厚理解和对高僧的崇高敬意。

作者介绍
文彦博

文彦博
朝代:宋

文彦博(1006年10月23日—1097年6月16日),字宽夫,号伊叟。汾州介休(今山西介休)人。北宋时期著名政治家、书法家。被誉为介休三贤之一。天圣五年(1027年),文彦博进士及第。历任殿中侍御史、转运副使等职。庆历七年(1047年),任枢密副使、参知政事,以平王则起义功,拜同平章事。皇祐三年(1051年)被劾罢相,出知许、青、永兴等州军。至和二年(1055年)复相。
猜你喜欢

风光楼

白云护招提,帝子逃禅处。

钟声杂笙簧,玄迹埋烟雾。

井邑多嚣諠,物外还成趣。

宁知岩壑水,不为空山住。

一朝惊长安,四海相驰骛。

千年王气间,溪流自朝暮。

岸芷青未已,楼阁空轩翥。

遗芬渺难攀,岁宴劳予顾。

寥寥徒慨吟,杳杳犹怀故。

龙光自消歇,寂寞芸窗雨。

(0)

顾书堵对月

野王堆下暮潮平,九点峰头片月生。

今日思君君不见,寒梅零落夜钟声。

(0)

洪河

谁凿天长水满塘,菑畬端可足民粮。

欲知遗爱深于海,都在空祠一瓣香。

(0)

柳枝词

绿杨掩映赤阑桥,蘸水含烟著意娇。

一自吴王歌舞散,东风谁更惜长条。

(0)

春夜曲

金鸦无光蟾欲生,十二小帘花影横。

银缸火底玉虫落,瑶笙曲里青鸾鸣。

宝鸭灰红水沈爇,侍儿笑脱罗裙褶。

鞦韆庭院静无人,杜鹃枝上犹啼血。

(0)

题张外史诗卷

不识华阳旧隐居,高情还忆听松馀。

百篇真箓修都遍,满卷新诗手自书。

一去丹台閒日月,几回飞佩在空虚。

重来化鹤应无恙,华表春风动里闾。

(0)
诗词分类
托物言志 七夕节 乐观 地点 抒情 赠答 写雪 西湖 写水 生活 愤慨 忧国忧民 思亲 伤感 感慨 军旅 离别 乐府
诗人
李从周 张翰 李世熊 费密 刘苍 陈少白 董笃行 李吉甫 金地藏 文秀 魏良臣 柳开 李充 章良能 李亨 陈璚 曹振镛 刘珍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929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文赏析及诗词名句翻译。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备案号-豫25011f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