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9诗句网 欢迎您的访问
当前位置:929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发岐亭宿故镇三首·其三》
《发岐亭宿故镇三首·其三》全文
宋 / 张耒   形式: 古风

征人不敢安,蓐食待明发。

润冲石上云,冷踏松间月。

艰难付一笑,岁月惊屡阅。

偃亚道傍松,茯苓应可掘。

(0)
注释
征人:戍边的士兵。
蓐食:黎明前起床吃早饭。
明发:天亮。
润冲:湿润冲刷。
石上云:石头上的露珠。
冷踏:踩踏得清凉。
松间月:松林中的月光。
艰难:生活艰辛。
一笑:一笑置之。
屡阅:多次经历。
偃亚:低垂。
道傍松:路边的松树。
茯苓:一种寄生在松树下的菌类药材。
掘:挖掘。
翻译
戍边的人不敢安心休息,天不亮就起来准备
湿润的露水打湿了石头上的云,寒气让踩在松间的月光更显清冷
面对生活的艰辛只付之一笑,时光匆匆让人惊讶不已
路边的松树低垂着,或许底下有茯苓可以挖掘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旅人在夜晚停留于荒凉的驿站之情景。"征人不敢安,蓐食待明发"表达了旅人的不安和急迫,他们连夜里的休息都不能放松,只得匆忙进食,准备天一亮就继续赶路。"润冲石上云,冷踏松间月"则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传递出一种凄清孤寂的氛围,旅人在湿润的岩石旁经过,或是在寒冷中踏过林中的明月,可感受到夜晚的静谧与孤独。

接下来的"艰难付一笑,岁月惊屡阅"透露出诗人内心的沉重和对时光流逝的感慨。面对困顿的旅途生活,他只能强颜欢笑,而年华却在这不断的旅程中迅速流逝。"偃亚道傍松,茯苓应可掘"则是诗人在寻找生活上的便利,即使是在艰苦的环境下,也要找到生存下去的方法,如同在荒僻的小路旁边的松树下挖掘茯苓菜以果腹。

整首诗通过对旅途生活的刻画,表达了诗人对于艰辛旅程中求生的无奈与坚持,以及面对自然孤独时内心的情感波动。

作者介绍
张耒

张耒
朝代:宋   字:文潜   号:柯山   籍贯:亳州谯县(今安徽亳州市)   生辰:1054—1114年

张耒(1054~1114年),字文潜,号柯山,人称宛丘先生、张右史。生于北宋至和元年(1054年),殁于政和四年(1114年),享年六十一岁。他是宋神宗熙宁进士,历任临淮主簿、著作郎、史馆检讨。哲宗绍圣初,以直龙阁知润州。宋徽宗初,召为太常少卿。苏门四学士之一。“苏门四学士”(秦观、黄庭坚、张耒、晁补之)中辞世最晚而受唐音影响最深的作家。
猜你喜欢

巢云轩

三素云中结一椽,致身萧爽思悠然。

自怡远效陶贞白,览秀重怀李谪仙。

气合虎龙交鼎内,影随莺鹄宿檐前。

肯输艮岳为朝贡,拟化商霖润旱田。

(0)

金屏曲

蜀丝步障围雀屏,铜槃腻蜡光晶荧。

云旗翻月招湘灵,兰芽玉茁春娉婷。

宝钗翠滑欹双燕,鹄别鸾离诉恩怨。

璚卮血渍燕支片,牵挽飞光为花劝。

青蛇电掣星流虹,鲸呿鳌掷趋群龙。

冶郎断缨灭银烛,肉台碎触连枝玉。

海尘愁吹桃李容,洗妆并入华清宫。

罗衣蝉翼绣芙蓉,粉汗红香飘蕙风。

珍珠撒地谁先拾,露寒铜掌金人泣。

芳卿寄谢无踪迹,东方煌煌太白出。

(0)

题十六应真图

人人元自有神通,步步都行怖畏空。

不是脚跟能踏实,如何到得大江东。

(0)

玉垒词

玉垒峰头月落西,碧鸡祠下杜鹃啼。

江南倦客多归思,忆踏扁舟泛五溪。

(0)

施宜之处士隐雅宜山守先人茔与某先陇为邻承寄柳道傅太常所撰其墓铭见示因诗奉酬

雅宜山在玉遮东,联络诸峰远望中。

一自佳城封马鬣,常时神气接鸿濛。

穹碑述德金门彦,高隐承家白发翁。

我亦欲归从杖屦,共歌击壤乐淳风。

(0)

二十九夜月

东海金鸡已唱酬,未看初日上东楼。

浮云收尽天如水,渔父还抛钓一钩。

(0)
诗词分类
除夕 怀远 托物言志 七夕节 乐观 地点 抒情 赠答 写雪 西湖 写水 生活 愤慨 忧国忧民 思亲 伤感 感慨 军旅
诗人
吴伟业 晁冲之 李昴英 蒋春霖 霍韬 田锡 谭处端 刘黻 贾似道 文廷式 程垓 林旭 舒亶 张九龄 真德秀 纪昀 范浚 郝经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929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文赏析及诗词名句翻译。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备案号-豫25011f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