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音千佛起何时,山号鸣沙果亦奇。
集古录中参阙轶,拓来蝉翼太宾碑。
雷音千佛起何时,山号鸣沙果亦奇。
集古录中参阙轶,拓来蝉翼太宾碑。
这首诗描绘了雷声与佛音交织的神秘景象,以及鸣沙山的奇特之处,同时融入了对古籍和碑文的深刻思考。诗人以“雷音千佛起何时”开篇,巧妙地将自然界的雷声与佛教中的佛音相联系,营造出一种超凡脱俗的氛围。接着,“山号鸣沙果亦奇”一句,进一步强调了鸣沙山的独特魅力,这里的“果亦奇”不仅指山体的自然现象,也暗含了诗人对于自然之美的赞叹。
“集古录中参阙轶”则展示了诗人对历史文献的深厚兴趣,通过阅读古籍来探索被遗忘的历史片段,体现了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与热爱。“拓来蝉翼太宾碑”,这里使用了“蝉翼”这一形象,生动地描绘了碑文的精致与珍贵,同时也暗示了碑文背后的故事和价值,引人深思。
整体而言,这首诗不仅展现了诗人对自然景观的敏锐观察力和对历史文化的深厚情感,还蕴含了对知识探索的渴望和对传统价值的传承。通过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意象,诗人成功地构建了一个既具现实感又充满哲理意味的艺术世界。
湖上青山太不情,年年冷笑行人行。
寺门老柳争舒眼,看尽别离浑不管。
琴鹤楼,何不移去荒溪之侧穷严幽,我不复见何怨尤。
乃当湖山花木最佳处,葡萄深杯酾红油。
一时朋友自胶漆,万古弟兄曾劝酬。
黄垆黄垆非少壮,不须邻笛增恓怆。
成佛生天本是虚,求官作达夫成妄。
西冷依旧好风烟,回首经今十年。
吟魂醉魄难呼取,独立西江三板船。
浪飞打船头,回溅射江破。
我欲往金山,郭璞墓边过。
景纯昔赋江,博丽恣顿挫。
《尔雅》与《山经》,手注分余唾。
或言鼍精化,人尝伺其卧。
故老云入江,下撼金山座。
出语山如莲,茎小承葩大。
此论虽诞绝,形理妙虚课。
葬经亦流传,青乌家倡和。
何为埋水中,骨肉自投堕。
当时树閒巢,赠衣刑卒荷。
岂独死后骸,一任付泥涴。
俗说戒其子,反语遭弄播。又云桴载?,旋转如水磨。
直下千尺安,沙涌墓一个。
到今成此山,世世仙可贺。
异说当孰主,孤屿天偶作。
《游仙诗》或信,兹亦疑冢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