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杏争桃别作丛,春来皆逊此花红。
可无粉水重施的,何用丹砂更守宫。
醉里忽惊朱鹭下,雾中疑有绛纱笼。
当年曾记鞦韆畔,飘飏榴裙血色同。
比杏争桃别作丛,春来皆逊此花红。
可无粉水重施的,何用丹砂更守宫。
醉里忽惊朱鹭下,雾中疑有绛纱笼。
当年曾记鞦韆畔,飘飏榴裙血色同。
这首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杜鹃花的独特魅力与自然之美。诗人巧妙地将杜鹃花与杏、桃进行对比,突出了其在春天中的独特地位和鲜艳色彩。通过“比杏争桃”、“皆逊此花红”,强调了杜鹃花在春日百花中独领风骚的风采。
接着,“可无粉水重施的,何用丹砂更守宫”两句,运用拟人化的手法,赞美杜鹃花自然天成的美丽,无需过多修饰,其色彩就足以吸引人的眼球。诗人进一步通过“醉里忽惊朱鹭下,雾中疑有绛纱笼”描绘了杜鹃花在特定情境下的动人景象,仿佛朱鹭被其吸引,雾中也仿佛笼罩着一层绛纱,增添了画面的神秘与美感。
最后,“当年曾记鞦韆畔,飘飏榴裙血色同”两句,通过回忆与比喻,将杜鹃花与历史人物或场景相联系,暗示了杜鹃花在人们心中的特殊地位和情感寄托,同时也展现了其与红色的紧密关联,如同榴裙一般,充满了热烈与生机。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杜鹃花的细致描绘和情感寄托,不仅展现了其自然之美,也表达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赞美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