惭愧一双眼,曾见数般人。
端正亦不爱,丑陋亦不瞋。
当头异国色,何须妄起尘。
低头自形相,都无一处真。
身心如幻化,满眼没怨亲。
惭愧一双眼,曾见数般人。
端正亦不爱,丑陋亦不瞋。
当头异国色,何须妄起尘。
低头自形相,都无一处真。
身心如幻化,满眼没怨亲。
这首诗通过对比鲜明的形象,表达了诗人对于审美标准和个人情感的深刻反思。开篇“惭愧一双眼,曾见数般人”直接点出了主角色的内心世界,他们对自己过去所见所爱感到羞愧,因为这些经历可能是多变且不专一的。
接下来的“端正亦不爱,丑陋亦不瞋”则表达了一种超脱的态度,即美好与丑陋都不能引起主角色的情感波动,这种平和无为的境界似乎在告诉我们,对外界的容颜保持一种内心的宁静。
“当头异国色,何须妄起尘”这一句,则是对外部诱惑的一种警醒。诗人认为,无需因那些来自异域的新奇事物而轻易地激起心中的波澜,这里面的“异国色”既可以理解为文化上的差异,也可能是指情感生活中新的吸引力。
而“低头自形相,都无一处真”则深刻揭示了诗人对于个人形象和内在真实的探究。他们发现,即便是在自己的内心世界里,也找不到一个完全真实不变的地方,这种认识充满了宿命论和佛教中对“空”的理解。
最后,“身心如幻化,满眼没怨亲”则是诗人对于生命和情感的终极领悟。他们将自己的身体和精神比喻为幻化,意味着万物皆为空幻,而“满眼没怨亲”则表达了一种宽容与接纳,即对这个世界中的每一个人都没有怨恨。
整首诗通过深刻的情感体验和独特的意象构建,展现了诗人对于生命、情感以及审美标准的复杂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