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簟银床梦不成,碧天如水夜云轻。
雁声远过潇湘去,十二楼中月自明。
冰簟银床梦不成,碧天如水夜云轻。
雁声远过潇湘去,十二楼中月自明。
1、冰簟:喻竹席之凉。
2、潇湘:水名,在今湖南省内。
银床竹席多凉爽,我却偏偏不能入梦;
长空澄碧如水,夜里云絮轻轻地飘荡。
远处传来几声雁叫,雁群飞过潇湘去;
十二楼中夜已深,唯有明月洒着寒光。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月夜的静谧景象,诗人通过对自然之美的细腻描写,表达了一种淡淡的愁绪和不满的情感。"冰簟银床梦不成",这里的“冰簟”与“银床”,既是对月光下静谧环境的形象描绘,也暗示了诗人内心的清冷和孤寂,以及未能实现的梦想。
"碧天如水夜云轻"则进一步渲染了夜晚的宁静与空旷,天空如同清澈见底的碧水,而夜云轻盈,如细丝般飘动。这两句共创造出一种超脱尘世、宛在仙境的意境。
"雁声远过潇湘去"中,“雁声”通常象征着秋天或离别之情,诗人通过听到的远去的大雁鸣叫,勾起了对遥远地方的向往,或许是对逝去时光的怀念。潇湘乃古代楚国之地,这里可能暗指诗人心中的某种乡愁或是精神上的流离失所。
"十二楼中月自明",“十二楼”在这里可能不是实指,而是一种修辞手法,用来强调空间的宽广与深邃。夜晚的明月,自然而然地照亮了这空旷的楼宇,也映照出了诗人孤独的心境。
整首诗通过对夜景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寂寞和不满,以及对于美好事物无法触及的无奈。温庭筠以其精致细腻的情感表达和巧妙的意象构筑,在唐代诗坛上占有一席之地。这首诗正体现了他在抒情小品方面的独到造诣。
中兴天子旌义门,荣光犹足昌弟昆。
家庭衮衮义子孙,下相郎君开义塾。
美意非徒淑姻族,乡里烝烝义风俗。
乃翁固喜儿读书,更喜它人与儿俱。
儿今不替翁之初,人人忠孝书绪馀。
初唐元勋几卿相,游学岂无他绛帐。
姓名半出多显扬,河汾便是卢溪样。
前朝列圣规模大,雨露涵濡山海外。
椎卉之民半冠带,恬不复它馀百载。
前守诸公方略偏,藩篱漫浪耳目前。
版图之地半腥膻,恬不复谁馀百年。
白囊新报潢池弄,诏公借我海南重。
金鼓戒严曾未动,汶阳田已归禹贡。
功成不居颂者谁,乐石虽坚有泐时。
亘千馀里儿童知,牢不可解去后思。
归欤更了中原事,抵掌挈还河朔地。
竹书不尽帛相继,回头今刻公之细。
韶溪经其前,曹溪纬其背。
峥嵘两溪间,月华得吾爱。
开山不知谁,立屋已忘代。
寺碑兵火馀,断石犹未废。
始淂智药公,与法作无碍。
梁题烟煤中,残墨犹未败。
始得眉山公,与寺为不坏。
馀诗谩赘疣,满壁空癣疥。
我生迟百年,生与眉山背。
鸟为娇人声,山作傲物态。
老大堂头僧,曾受智药戒。
试从言下挑,要看急中对。
寺以月华名,中包法沙界。
方当月未生,敢问华安在。
得月而忘华,堂头大机械。
更和月也忘,始出机械外。
齿德两峥嵘,严君汉伏生。
勖哉恢学力,行矣赫家声。
一代道宗主,三朝人老成。
金篦容刮膜,管取眼增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