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去君王不奈何,荒坟三尺马嵬坡。
归来枉为香囊泣,不道生灵泪更多。
事去君王不奈何,荒坟三尺马嵬坡。
归来枉为香囊泣,不道生灵泪更多。
这首诗《马嵬》由金代诗人高有邻所作,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回顾与反思,深刻揭示了权力更迭与人性悲剧的主题。
首句“事去君王不奈何”,以一种无奈的口吻,描述了历史事件的不可逆转性,即便君王再有权势,也无法改变命运的轨迹。这句诗暗示了历史的无情与宿命感,让人感受到时间流逝的沉重与不可抗拒的力量。
接着,“荒坟三尺马嵬坡”描绘了一幅凄凉的画面,将读者带入到历史的某个特定地点——马嵬坡,那里埋葬着曾经显赫一时的君王。短短的“三尺”二字,不仅形象地勾勒出坟墓的规模,也暗含了对生命脆弱和历史变迁的感慨。
“归来枉为香囊泣”一句,通过一个细节——女子为逝去的君王哭泣,表达了对失去权势者的同情与哀悼。这里的“香囊”象征着昔日的荣华与情感寄托,女子的哭泣不仅是对逝去爱情的怀念,也是对时代变迁的无奈与哀叹。
最后,“不道生灵泪更多”则点明了主题,强调了在历史更迭中,真正承受痛苦的是广大的人民。这句话揭示了权力斗争背后的残酷现实,以及它对普通民众生活的影响。通过对比君王与生灵的泪水,诗人表达了对底层百姓命运的关注与同情,同时也对权力的滥用提出了质疑。
整体而言,这首《马嵬》诗通过对马嵬坡这一历史事件的反思,展现了诗人对历史、权力与人性的深刻洞察,以及对社会公正与个体命运的深切关怀。
采药层城远,寻师海路赊。
玉壶横日月,金阙断烟霞。仙人何处在?
道士未还家。谁知彭泽意,更觅步兵那。
春酿煎松叶,秋杯浸菊花。
相逢宁可醉,定不学丹砂。
使回高品满城传,亲见沂公在阵前。
百里旗幡冲即断,两重衣甲射皆穿。
探知点检兵应怯,算得新移栅未坚。
营被数惊乘势破,将经频败遂生全。
密招残寇防人觉,遥斩元凶恐自专。
首让诸军无敢近,功归部曲不争先。
开通州县斜连海,交割山河直到燕。
战马散驱还逐草,肉牛齐散却耕田。
府中独拜将军贵,门下兼分宰相权。
唐史上头功第一,春风双节好朝天。
山中砖塔闭,松下影堂新。
恨不生前识,今朝礼画身。
惜岁岁今尽,少年应不知。
凄凉数流辈,欢喜见孙儿。
暗减一身力,潜添满鬓丝。
莫愁花笑老,花自几多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