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田田东西南北,碧波鱼戏莲叶。
藕花亭子新凉后,一桁栏干斜摺。
人影贴、唱水殿,风来香与鸥波接。
暮云千叠,想十里平山,二分明月,中有笛声擪。
缁尘海,那觅采芳菱艓。漫寻手板支颊。
画楼若许人同倚,三尺碧筒应挟。
冰簟阔、指明镜,中央小梦宛央惬。
银河难涉,只百顷风潭,千章夏木,都借画屏摄。
认田田东西南北,碧波鱼戏莲叶。
藕花亭子新凉后,一桁栏干斜摺。
人影贴、唱水殿,风来香与鸥波接。
暮云千叠,想十里平山,二分明月,中有笛声擪。
缁尘海,那觅采芳菱艓。漫寻手板支颊。
画楼若许人同倚,三尺碧筒应挟。
冰簟阔、指明镜,中央小梦宛央惬。
银河难涉,只百顷风潭,千章夏木,都借画屏摄。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而富有诗意的江南水乡画卷。诗人以细腻的笔触,将夏日傍晚的景色展现得淋漓尽致。首先,“田田东西南北,碧波鱼戏莲叶”两句,通过“田田”形容荷叶的繁茂,以“东西南北”描绘出荷塘的广阔,同时“碧波鱼戏莲叶”则生动地展现了水面上鱼儿嬉戏的活泼景象,营造出一种生机勃勃的氛围。
接着,“藕花亭子新凉后,一桁栏干斜摺”两句,诗人将视线转向一处亭子,通过“新凉后”的描述,暗示了夏日傍晚的微凉,而“一桁栏干斜摺”则描绘了亭子旁栏杆的形状,给人一种优雅而宁静的感觉。
“人影贴、唱水殿,风来香与鸥波接”几句,进一步渲染了环境的和谐与美好。人影在水中倒映,仿佛与水中的宫殿相贴,而微风吹过,不仅带来了香气,还与水面的波浪轻轻接触,营造出一种自然与人的和谐共处的画面。
最后,“暮云千叠,想十里平山,二分明月,中有笛声擪”几句,通过“暮云千叠”、“十里平山”、“二分明月”等意象,描绘了一幅壮丽的夜景图,而“中有笛声擪”则在静谧的夜晚中增添了一丝悠扬的音乐,使得整个画面更加丰富和生动。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和丰富的意象,展现了江南水乡的美丽风光和宁静生活,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深深喜爱和赞美之情。
踏软尘之陌,倾一见于月肤;
会采蘋之洲,迷千娇于雨梦。
且蛾眉有伐性之戒,而狐媚无伤人之心。
既吐艳于幽闺,能齐芳于节妇。
果六尺之躯不庇其伉俪,非三寸之舌可脱于艰难。
尚播遗声,得尘高会。
西湖花月地,樱笋熟,鳜鱼肥。
记粉袖银筝,青帘画舫,烟柳春堤。
惊风一朝吹散,叹西兴、兵火渡人稀。
白发龟年尚在,青山贺监重归。恰相逢紫蟹黄鸡。
犹唱缕金衣。奈狂客愁多,秋娘老去,木落乌栖。
无情断桥流水,把年光、流尽付斜晖。
世事浮生急景,道人抱膝忘机。
踏翠寻芳,柳条二月春风半。
泰娘家在画桥西,有客金钱宴。
道是留侬可便,细沈吟、回眸顾盼。
绣帘深处,茗碗炉烟,一床弦管。
惜别匆匆,明朝约会新亭馆。
扁舟载酒问婵娟,蓦地风吹散。此夜相思岂惯。
孤枕宿、黄芦断岸。严城钟鼓,冻雨残灯,披衣长叹。
小窗月影东风,单衣伫立轻寒骤。
闲门静掩,湘帘不捲,深宵时候。
已隔经年,更添愁绪,问君曾有。
料春光满眼,王孙草色,离离远,迷荒甃。
一曲杨枝别后。恰依稀、探春时又。
客中何处,侬今生怕,为侬消瘦。
飞燕雕梁,落花深巷,一般搔首。
更天涯是处,流莺满院,说新和旧。
光阴簪菊近。费暗省秋期,几探芳信。
故人自别,江山瘦、鬯好登临谁分。题糕落帽。
忍忘却年时疏俊。
帘乍捲、笙语霜前,依稀破人酲困。
安排更把茱萸,怕刬地烟尘,放晴难稳。素娥问讯。
应不负、占取一天风韵。
无情有恨,数旧约曾无凭准。
愁暂倚、风雨壶觞,低徊看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