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鸟娇花不奈愁,湘帘初卷月沉钩。
人间三月无红叶,却放桃花逐水流。
异鸟娇花不奈愁,湘帘初卷月沉钩。
人间三月无红叶,却放桃花逐水流。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春日夜晚的静谧景象,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自然界的微妙情感与变化。
首句“异鸟娇花不奈愁”,以“异鸟”和“娇花”作为意象,赋予了自然界生命以情感色彩,暗示着即使在美好的春日里,也难免有淡淡的忧愁情绪。这里的“愁”字,不仅指自然界本身的季节更迭带来的变化,也可能暗含了诗人个人的情感投射,使得整个画面充满了人文关怀和深邃的思考。
次句“湘帘初卷月沉钩”,通过“湘帘”的轻启和“月沉钩”的描绘,营造出一种朦胧而神秘的氛围。湘帘的开启象征着夜幕的渐退,而“月沉钩”则形象地描绘了月亮即将隐没的情景,两者结合,既表现了时间的流逝,又增添了画面的动态感和美感。
后两句“人间三月无红叶,却放桃花逐水流。”将视角转向人间,点明了季节的变化。三月本是春暖花开之时,但诗中却说“无红叶”,这或许是对现实世界的反讽,暗示了春天的短暂或某种遗憾。然而,“却放桃花逐水流”这一句,通过桃花随流水飘荡的场景,不仅展现了春天生机勃勃的一面,也寄托了诗人对自由、美好事物的向往与追求。桃花的飘落,既是自然规律的体现,也是诗人内心情感的外化,寓意着生命的短暂与流转,以及对美好事物逝去的感慨。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和巧妙的构思,展现了春夜的静美与深邃,同时也蕴含了对生命、自然和时间的深刻思考,体现了诗人独特的审美情趣和哲学感悟。
前年见君时,见君正泥蟠。
去年见君处,见君已风抟。
朝趋赤墀前,高视青云端。
新登麒麟阁,适脱獬豸冠。
刘公领舟楫,汴水扬波澜。
万里江海通,九州天地宽。
昨夜动使星,今旦送征鞍。
老亲在吴郡,令弟双同官。
鲈鲙剩堪忆,莼羹殊可餐。
既参幕中画,复展膝下欢。
因送故人行,试歌行路难。
何处路最难,最难在长安。
长安多权贵,珂珮声珊珊。
儒生直如弦,权贵不须干。
斗酒取一醉,孤琴为君弹。
临岐欲有赠,持以握中兰。
前日解侯印,泛舟归山东。
平旦发犍为,逍遥信回风。
七月江水大,沧波涨秋空。
复有峨眉僧,诵经在舟中。
夜泊防虎豹,朝行逼鱼龙。
一道鸣迅湍,两边走连峰。
猿拂岸花落,鸟啼檐树重。
烟霭吴楚连,溯沿湖海通。
忆昨在西掖,复曾入南宫。
日出朝圣人,端笏陪群公。
不意今弃置,何由豁心胸。
吾当海上去,且学乘桴翁。
君不见梁孝王修竹园,颓墙隐辚势仍存。
娇娥曼脸成草蔓,罗帷珠帘空竹根。
大梁一旦人代改,秋月春风不相待。
池中几度雁新来,洲上千年鹤应在。
梁园二月梨花飞,却似梁王雪下时。
当时置酒延枚叟,肯料平台狐兔走。
万事翻覆如浮云,昔人空在今人口。
单父古来称宓生,只今为政有吾兄。
輶轩若过梁园道,应傍琴台闻政声。
岸雨过城头,黄鹂上戍楼。
塞花飘客泪,边柳挂乡愁。
白发悲明镜,青春换敝裘。
君从万里使,闻已到瓜州。
青衣谁开凿,独在水中央。
浮舟一跻攀,侧径缘穹苍。
绝顶诣老僧,豁然登上方。
诸岭一何小,三江奔茫茫。
兰若向西开,峨眉正相当。
猿鸟乐钟磬,松萝泛天香。
江云入袈裟,山月吐绳床。
早知清净理,久乃机心忘。
尚以名宦拘,聿来夷獠乡。
吾友不可见,郁为尚书郎。
早岁爱丹经,留心向青囊。
渺渺云智远,幽幽海怀长。
胜赏欲与俱,引领遥相望。
为政愧无术,分忧幸时康。
君子满天朝,老夫忆沧浪。
况值庐山远,抽簪归法王。
杜侯实才子,盛名不可及。
只曾效一官,今已年四十。
是君同时者,已有尚书郎。
怜君独未遇,淹泊在他乡。
我从京师来,到此喜相见。
共论穷途事,不觉泪满面。
忆昨癸未岁,吾兄自江东。
得君江湖诗,骨气凌谢公。
熊生尉淇上,开馆常待客。
喜我二人来,欢笑朝复夕。
县楼压春岸,戴胜鸣花枝。
吾徒在舟中,纵酒兼弹棋。
三月犹未还,寒愁满春草。
赖蒙瑶华赠,讽咏慰怀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