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水今何处,遗珠已渺然。
离娄徒肆目,罔象乃通玄。
皎洁因成性,圆明不在泉。
暗中看夜色,尘外照晴田。
无胫真难掬,怀疑实易迁。
今朝搜择得,应免媚晴川。
赤水今何处,遗珠已渺然。
离娄徒肆目,罔象乃通玄。
皎洁因成性,圆明不在泉。
暗中看夜色,尘外照晴田。
无胫真难掬,怀疑实易迁。
今朝搜择得,应免媚晴川。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张籍的作品,名为《罔象得玄珠》。从字里行间,可以感受到诗人深邃的思想和独特的审美情趣。
"赤水今何处,遗珠已渺然。"
这里,诗人通过对“赤水”的追问和“遗珠”现状的描述,展开了主题。赤水可能是某个地方的名称,也可能是比喻的用法,而遗珠则象征着难以寻觅的珍贵事物。渺然二字传达了一种遥远且难以触及的感觉。
"离娄徒肆目,罔象乃通玄。"
“离娄”一词来源于古代哲学,指的是无为而治的自然法则。诗人用“徒肆目”来形容自己对于这种境界的向往和追求,而“罔象”则意味着超越常规和物象的限制,以达到通晓玄妙之理的层次。
"皎洁因成性,圆明不在泉。"
这里,“皎洁”是指清澈明净的品质或状态,这种性格或者境界并非外在获得,而是天然形成。而“圆明不在泉”则强调了这种境界超越了常见的水源之明,体现了一种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感悟。
"暗中看夜色,尘外照晴田。"
诗人通过对夜色的观察和晴日下田野景象的描绘,表达了在内心深处寻找光明和平静的心境。
"无胫真难掬,怀疑实易迁。"
“无胫”指的是无形之物,这里用来比喻那些无法捕捉的真理或美好。而“怀疑实易迁”则表达了面对这些深奥事物时的困惑和疑虑,以及这种感觉如何容易被时间带走。
"今朝搜择得,应免媚晴川。"
最后一句,诗人似乎在庆幸于今日能够寻觅到所求之物,这种获得应该是超脱了对外界景象的羁绊和迷恋,从而达到了心灵上的自在。
整首诗流露出一种超然物外、追求精神境界的意境。张籍以其独特的视角,将内心世界与自然景观交织,展现了深邃而又细腻的情感和哲思。
东风浩荡吹江南,危子行年二十三。
长谣空谷天荡荡,剑倚白日风潭潭。
气高颇怪星象动,身在岂为饥寒贪。
宫中圣人朝万国,臣抱犁銸在山泽。
终年读书空自劳,三岛求仙岂能得。
齿牙不动心未摧,欲奏长策天门开。
周公仲尼没已久,麒麟凤凰去不来。
世无忠臣与孝子,四海风俗何由回。
止酒已多日,当秋病连绵。
一窗此寄傲,晏起仍早眠。
岂不念佳节,负此明月圆。
叩门客语我,蚤作星尚悬。
白气出东北,横贯西南天。
夜凉步中庭,所见还依然。
力疾起语客,丧乱今十年。
谓天盖无情,垂象在目前。
谓天其有知,吉语皆虚传。
未遑悉吴越,况敢谈幽燕。
须臾报军出,明日攻富田。
焚掠先近郊,斩艾无愚贤。
咫尺成俘囚,妻子畴能全。
戒客姑罢休,世事从推迁。
客去深掩耳,闭关涕潸焉。
朝出看燕山,云莫归行燕山道。
道傍云气光动班烂衣,千里飞来白如埽。
长天愁迥阴冥迷,虚室宵清神皓缟。
太行一发半落天之南,翠彩浮空散文藻。
缙山更在天南之南海树边,白发高堂岁晏惊寒早。
三年书断安稳无,每一思之心懆懆。
风回云杪思飘扬,月堕云西梦颠倒。
白云半幅细入天机中,写出狄公心事炯炯随云照穹昊。
云无心,人有情,物易化,情难老。
朝看云,暮看云,缙山佳处安得乘云忽飞到。
云中人,拂黄巾,山中云,护丹灶。
从龙奋迅直上青天飞,变化无方契元造。
天下苍生正须霖雨之,慎勿栖岩扉,閟鸿泽,负明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