苍烟晴色此溪朝,两岸寒声石气骄。
猿领群儿偷腊果,鹤栖孤影候春潮。
可无佳句酬灵地,况有梅花在隔桥。
谁谓岭南兵火后,此中有叶未全凋。
苍烟晴色此溪朝,两岸寒声石气骄。
猿领群儿偷腊果,鹤栖孤影候春潮。
可无佳句酬灵地,况有梅花在隔桥。
谁谓岭南兵火后,此中有叶未全凋。
这首《峡中吟》描绘了明末清初时期岭南地区战乱后的景象,诗人以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自然与人文的和谐共存,以及在逆境中生命的坚韧与希望。
首联“苍烟晴色此溪朝,两岸寒声石气骄”描绘了一幅清晨溪边的宁静画面,苍茫的烟雾与晴朗的天空交织,溪水潺潺,两岸的岩石和树木在晨光中显得格外冷峻,透露出一种自然界的庄严与肃穆。
颔联“猿领群儿偷腊果,鹤栖孤影候春潮”则转向对动物世界的观察,猿猴带领着幼崽们在林间寻找食物,鹤则孤独地站在岸边,似乎在等待春潮的到来。这一对比,既展现了生命的活力与自由,也暗示了自然界中的孤独与期待。
颈联“可无佳句酬灵地,况有梅花在隔桥”表达了诗人对这片土地的深情厚意,即使身处困境,也要以诗歌来赞美这片土地的灵性与美丽。梅花作为冬日的使者,在桥的另一端绽放,不仅为寒冷的季节增添了一抹生机,也象征着坚韧不屈的精神。
尾联“谁谓岭南兵火后,此中有叶未全凋”是对整个场景的总结,即便岭南经历了战争的摧残,但依然有生命在顽强生长,展现出生命力的顽强与不灭。这句话不仅是对自然界的赞美,也是对人性中坚韧不拔精神的颂扬。
整体而言,《峡中吟》通过自然景观与动物生活的描写,展现了生命在逆境中的顽强与希望,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这片土地深厚的情感和对美好未来的憧憬。
个个跨金毛狮子,人人骑独步象王。
文殊即是普贤,释迦倒骑佛殿。
罗汉不奈安身,普庵鼻孔辽天。
笑时只道善财痴,百一十城在这里。
摩耶腹内造楼台,一口吸尽西江水。
试问参方知不知,灵光运用从何起。
直须坚密处安身,释迦宝殿真如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