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水穿墙接竹梢,谷藏峰底大容瓢。
将流旋滴庐山瀑,已尽还来海上潮。
乱点落池惊睡觉,半山含润沃心焦。
瓦盆一斛何胜满,溢去犹能浸菊苗。
引水穿墙接竹梢,谷藏峰底大容瓢。
将流旋滴庐山瀑,已尽还来海上潮。
乱点落池惊睡觉,半山含润沃心焦。
瓦盆一斛何胜满,溢去犹能浸菊苗。
这首诗描绘的是诗人苏辙在木山引水的情景。首句“引水穿墙接竹梢”形象地写出水从墙壁穿孔引入,连接竹林,水流轻盈地沿着竹梢流淌,富有动态感。次句“谷藏峰底大容瓢”则展现了水源的源头深藏于山谷之中,水量之大足以容纳如瓢的容器。
第三句“将流旋滴庐山瀑”,运用比喻,暗示水势如同庐山瀑布般奔腾不息,充满力量。第四句“已尽还来海上潮”进一步强调水源的循环往复,犹如海潮涨落一般生生不息。
“乱点落池惊睡觉”描绘了水滴落入池塘的声音,如同唤醒了沉睡的宁静,生动有趣。而“半山含润沃心焦”则表达了诗人对这股清泉滋润山间万物,包括他内心深处的喜悦和期待。
最后两句“瓦盆一斛何胜满,溢去犹能浸菊苗”以日常器皿作比,说明即使是最普通的瓦盆,只要有充足的水,也能滋养生命,溢出的水还能滋养菊花,寓意着生活的简单与满足。
整体来看,这首诗通过细致入微的观察和生动的描绘,展现了引水工程带来的生机与活力,以及诗人对自然与生活的热爱和欣赏。
江南秋色芙蓉香,满江秋水倾银潢。
泛水依花人姓张,涛翻浪涌挥文章。
突然出者何苍苍,巨鳌曝背来中央。
鼋鼍仰首伏四旁,登临谈笑得庾郎。
安得霜鹘腰胯长,骑上秋空追鹔鹴。
北望海门形势强,美哉壮观吴封疆。
若将前代论兴亡,直谈孙氏到陈梁。
凡为佐命可哀伤,其诸奸孽如豺狼。
倾谗正直诬忠良,以国贩卖为贾商。
歌姬舞女金满堂,不须为盗持刀鎗。
身虽幸免遗其殃,子孙戮辱甚犬羊。
所以不欲读史书,鼻洟目汁沾髭须。
润州支使相如无,山阳老子如唐衢。
汤汤南溟,百川所潴。有赫其灵,有严其居。
神宅于幽,诚格者应。其应维何,皇帝仁圣。
幢旄鼓铙,畴往祇祠。揭揭程公,神之听之。
祀事之既,神明欢喜。飙驰龙翔,一息万里。
衍涸濡焦,既盈既优。庙社亿年,血食均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