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之学久相违,养德陶心自不支。
不见齐门驱御速,却于韶乐识婴儿。
声音之学久相违,养德陶心自不支。
不见齐门驱御速,却于韶乐识婴儿。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对声音艺术的深切怀念以及在山中秋夜中的感悟。首句“声音之学久相违”表达了诗人长时间以来与声音艺术的疏离,流露出一种遗憾和渴望重拾旧好的情感。接着,“养德陶心自不支”则揭示了声音艺术对于个人品德修养和心灵陶冶的重要性,暗示了长时间的疏离使得这种滋养逐渐减弱。
“不见齐门驱御速”一句可能借用了古代音乐教育中关于学习速度和效率的比喻,这里的“齐门”可能指的是音乐学习的门户或路径,“驱御”则暗示了快速学习或进步的过程。诗人通过这一句表达了对过去音乐学习时光的怀念,以及对当前状态的反思——似乎在音乐学习上失去了原有的速度和效率。
最后一句“却于韶乐识婴儿”则转而描述了一种新的发现或体验。这里的“韶乐”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宫廷音乐,常与和谐、高雅联系在一起。诗人在此处将自己对音乐的理解比作“识婴儿”,可能意味着在某种意义上,他从韶乐中重新发现了音乐的纯粹和原始之美,如同初生婴儿般纯净无邪,这或许代表了诗人对音乐本质的深刻领悟,或是找到了一种回归初心、简单纯粹的音乐欣赏方式。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比和转折,展现了诗人对声音艺术的深情回顾、自我反思以及最终的领悟与升华,体现了对传统音乐文化的深厚情感和深刻思考。
画帘花午。记娇痴揽镜,未成眉妩。
但有情、却怨芳春,笑轻咽歌喉,要瞒鹦鹉。
小问侬名,为郎拨、琵琶弦数。
甚年时学得,银甲纤纤,背地曾谱。弓弓听伊细步。
讶朦胧不辨,三里香雾。
问再见、红颊添潮,更胜却环肥,鬓云低俯。
烛灺筵阑,最怯是、较量酒户。
念惟有、帐纱月煖,麝熏自度。
净埽蛛尘四壁空。小屏山叠石玲珑。
背山三面水如弓。
午枕倦听菰叶两,晓阑寒耐柘枝风。
碧愔愔地药炉红。
疏雨湿苔茵,怨天公,不放斜阳微罅。
莺燕话离情,重来日、非复春游閒冶。
红愁绿惨,群芳旧侣都凋谢。
一点青灯寒燄短,怎度者般长夜。
当年联袂骚坛,更评花醉月,争飞玉斝。
豪气尽消磨,添惆怅、偏又寄人篱下。
琴弦已断,茫茫谁是知音者。
千种凄凉无处诉,空剩泪珠盈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