茕茕寡衣食,贸贸越山川。
想其别家时,已不望生还。
困顿卧路侧,休戚谁相关。
饥火烧心苗,唇燥而口干。
红尘十丈高,乃作衽席观。
可怜被驱逐,辗转不得安。
鬼伯催正急,尔辈且勿喧。
家乡定何处,姓氏莫与传。
父母及妻孥,永断今生缘。
一死即已矣,留此长恨端。
若使守故土,或有容身棺。
掉头不忍视,已过犹心酸。
平阳连河东,饥馑迫天年。
圣人周民隐,博济拯元元。
既悉居者苦,宁志行者难。
如何弗收恤,孤负皇恩宽。
即目有如此,未见谅复然。
欲绘监门图,无位不敢干。
我笔难尽述,谁付长吏看。
茕茕寡衣食,贸贸越山川。
想其别家时,已不望生还。
困顿卧路侧,休戚谁相关。
饥火烧心苗,唇燥而口干。
红尘十丈高,乃作衽席观。
可怜被驱逐,辗转不得安。
鬼伯催正急,尔辈且勿喧。
家乡定何处,姓氏莫与传。
父母及妻孥,永断今生缘。
一死即已矣,留此长恨端。
若使守故土,或有容身棺。
掉头不忍视,已过犹心酸。
平阳连河东,饥馑迫天年。
圣人周民隐,博济拯元元。
既悉居者苦,宁志行者难。
如何弗收恤,孤负皇恩宽。
即目有如此,未见谅复然。
欲绘监门图,无位不敢干。
我笔难尽述,谁付长吏看。
《过赵城县见道旁有穷饿就毙者恻然赋此.时乙丑八月念五日也》【清·张晋】茕茕寡衣食,贸贸越山川。想其别家时,已不望生还。困顿卧路侧,休戚谁相关。饥火烧心苗,唇燥而口干。红尘十丈高,乃作衽席观。可怜被驱逐,辗转不得安。鬼伯催正急,尔辈且勿喧。家乡定何处,姓氏莫与传。父母及妻孥,永断今生缘。一死即已矣,留此长恨端。若使守故土,或有容身棺。掉头不忍视,已过犹心酸。平阳连河东,饥馑迫天年。圣人周民隐,博济拯元元。既悉居者苦,宁志行者难。如何弗收恤,孤负皇恩宽。即目有如此,未见谅复然。欲绘监门图,无位不敢干。我笔难尽述,谁付长吏看。
https://shici.929r.com/shici/p1XzPsG.html
这首清代张晋的诗描绘了诗人路过赵城县时,见到路边有贫困饥饿至死的人,内心深感悲悯。"茕茕寡衣食,贸贸越山川",形象地写出他们的艰难处境和远离故乡的孤独。"困顿卧路侧,休戚谁相关",表达了对他们的无助和无人关心的同情。"饥火烧心苗,唇燥而口干",生动描绘了他们饥饿的痛苦。
诗人感慨社会不公,"红尘十丈高,乃作衽席观",揭示了贫富悬殊的社会现实。他痛惜这些人被迫流离失所,"可怜被驱逐,辗转不得安",并担忧他们的生死:"家乡定何处,姓氏莫与传"。他反思如果能留在故土,或许还有生存的可能,但现实无情,"一死即已矣,留此长恨端"。
诗人进一步批评当权者未能体恤民生疾苦,"如何弗收恤,孤负皇恩宽",表达了对政府未能救济的不满。他虽有心绘出这幅人间疾苦图,但因自身无位,只能"欲绘监门图,无位不敢干"。最后,他感叹自己笔力有限,无法详述,期待有更高职位的人能看到并采取行动。
整首诗情感深沉,语言质朴,展现了诗人对底层人民苦难的深切关注和对社会公正的呼唤。
石上流水,湔湔其波。发源幽岫,永归长河。
瞻彼逝者,负月其偕。子在川上,惟以增怀。
嗟我殷忧,载劳寤寐。遘此百罹,有志不遂。
行年倏忽,长勤是婴。永言没世,悼兹无成。
幸遇开泰,沐浴嘉运。绥带安寝,亦又何愠。
古之为仁,自求诸己。虚情遥慕,终于徒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