岸帻扶藜杖,移床傍晚林。
形骸犹是累,语默更何心。
望外浮云薄,凉生古汲深。
自怜多懒僻,尘色闷孤琴。
岸帻扶藜杖,移床傍晚林。
形骸犹是累,语默更何心。
望外浮云薄,凉生古汲深。
自怜多懒僻,尘色闷孤琴。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傍晚时分移床至林边,环境清幽,心境宁静。"岸帻扶藜杖,移床傍晚林"一句中,“岸帻”指的是靠近水边的地方,“藜杖”则是老年人使用的手杖,这里用来形容诗人年迈体弱,需要依靠手杖行动。"移床傍晚林"表明诗人选择在傍晚时分将自己的卧榻搬到林边,是为了寻求一种宁静与孤独。
“形骸犹是累,语默更何心”两句透露出诗人的身心状态。"形骸"指的是身体的疲惫不堪,而"犹是累"则说明这种疲惫感依旧存在。这两句表明尽管诗人已经到了林边寻求宁静,但内心的烦躁与外界的干扰仍然无法完全摆脱。
“望外浮云薄,凉生古汲深”写的是远处的景象。"望外浮云薄"描绘了诗人所见到的远方天际飘渺的云朵,而"凉生古汲深"则是对环境的一种感受,可能是在描述某个古老的水井旁边产生的清凉感觉,这里的“古汲”暗示了一种时间的沉淀和历史的沧桑。
最后两句,“自怜多懒僻,尘色闷孤琴”表达了诗人对自己的哀伤和内心世界的描绘。"自怜"意味着诗人在自我反省中感受到一种哀伤,而"多懒僻"则说明这种哀伤来自于他对自己性格中的孤僻所产生的理解。"尘色闷孤琴"则是对外部世界与内心世界的一种比较,"尘色"指的是尘世间的喧嚣,而"闷"则是一种情感状态,可能是由于长时间不弹琴而导致的凄凉之感。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环境的描绘和内心世界的剖析,展现了诗人对于孤独与宁静生活的向往,以及他在这种选择中所体验到的复杂情感。
忆昨泊浔阳,蹑屩登庐山。
中途乃却走,风雨相追奔。
飘飘清夜梦,长绕香炉烟。
扁舟捷于鹭,拍浪栖吴门。
觥觥林丈人,持节抚此民。
威惠既摩刜,文章括流源。
银烛为我张,酒杯能使温。图史出奇■,手眼罗球珍。
就中书律精,批引劳绳斤。
为言当代笔,惟有东武尊。
欣然出缇袭,相与参骨筋。
横帧若云舒,细字宛珠连。
真韵澹逾即,古光深可扪。
渊哉书意远,气如敷浅原。
颉颃五岳形,吐纳九派川。
知其心手际,涵抱气化元。
适然写此记,意象宛肖焉。
心神我已移,面目喜遇真。
平生嗜八法,颇亦厌拘牵。
安得万里景,归此一捥悬。
行观海门潮,更袖岱岳云。登峰欲造颠,?水当求津。
请看汶领游,谆谆果其缘。
山阴有法乳,何日许重论。
《林少穆丈出石庵相国书庐山记卷子书后》【清·何绍基】忆昨泊浔阳,蹑屩登庐山。中途乃却走,风雨相追奔。飘飘清夜梦,长绕香炉烟。扁舟捷于鹭,拍浪栖吴门。觥觥林丈人,持节抚此民。威惠既摩刜,文章括流源。银烛为我张,酒杯能使温。图史出奇■,手眼罗球珍。就中书律精,批引劳绳斤。为言当代笔,惟有东武尊。欣然出缇袭,相与参骨筋。横帧若云舒,细字宛珠连。真韵澹逾即,古光深可扪。渊哉书意远,气如敷浅原。颉颃五岳形,吐纳九派川。知其心手际,涵抱气化元。适然写此记,意象宛肖焉。心神我已移,面目喜遇真。平生嗜八法,颇亦厌拘牵。安得万里景,归此一捥悬。行观海门潮,更袖岱岳云。登峰欲造颠,?水当求津。请看汶领游,谆谆果其缘。山阴有法乳,何日许重论。
https://shici.929r.com/shici/r1MsILBzw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