射阳古泽国,诸水汇入海。
自从黄夺淮,其危乃更倍。
南北咽喉扼,城郭不可改。
初犹患黄灌,闾阎无宁载。皇祖排瀹之,六巡劳?橇。
乃得清畅流,何必安东委。
治河谢未能,绳武廑实每。
辛未载经斯,安乂仰遗楷。
惟是堤埒城,土自较石殆。
发帑命更筑,今来工早罢。
田庐资保固,苍赤庶乐恺。
永言识其详,癸酉事心骇。
射阳古泽国,诸水汇入海。
自从黄夺淮,其危乃更倍。
南北咽喉扼,城郭不可改。
初犹患黄灌,闾阎无宁载。皇祖排瀹之,六巡劳?橇。
乃得清畅流,何必安东委。
治河谢未能,绳武廑实每。
辛未载经斯,安乂仰遗楷。
惟是堤埒城,土自较石殆。
发帑命更筑,今来工早罢。
田庐资保固,苍赤庶乐恺。
永言识其详,癸酉事心骇。
此诗由清朝乾隆皇帝弘历所作,名为《阅淮安石堤诗以纪事》。诗中描绘了射阳古泽国的地理特征,以及黄水夺淮后对当地造成的严重威胁。诗人提到黄水侵入后,南北交通要道受到阻塞,城市难以改变现状。初期黄水泛滥,民间生活动荡不安。
接着,诗人赞扬先祖们排除积水的努力,历经六次巡行,最终使得水流得以畅通,不必依赖于安东地区。然而,治理黄河的重任并未完全解决,后人仍需继承先辈的事业,不断努力。辛未年,诗人亲临现场,目睹了安定与繁荣的景象,对先人的智慧表示敬仰。
诗中特别强调了堤坝的重要性,堤坝坚固如同城墙,土石结合稳固。朝廷拨款命人重新修筑堤坝,如今工程已经完成,农田和居民得到了保护,百姓欢欣鼓舞。最后,诗人表达了对这一事件的深刻记忆,感慨于癸酉年的壮举,对先人的功绩深感震撼。
露冷天高,秋气爽、千林叶落。
惊初见、小桃枝上,盛开红萼。
浅淡胭脂经雨洗,剪裁玛瑙如云薄。
问素商、何事斗春工,施丹艧。芙蓉苑,颜如灼。
曾暗与,花王约。要乘秋名字,并传京洛。
回首瑶池高宴处,桂花香里骖高鹤。
但莫教、容易逐西风,轻飘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