酬知俪白璧,听讼得黄金。
岂不黩尔贿,道迩理可谌。
古人戒威富,象齿能毁身。
何以谳天子,惟有至公心。
酬知俪白璧,听讼得黄金。
岂不黩尔贿,道迩理可谌。
古人戒威富,象齿能毁身。
何以谳天子,惟有至公心。
这首诗是明代诗人皇甫汸所作的《议狱诗》之一十一,主题围绕着公正断案与道德修养的探讨。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比喻和象征手法,旨在强调法官在处理案件时应秉持的公正之心。
首句“酬知俪白璧,听讼得黄金”以“白璧”比喻清廉的品质,“黄金”象征财富,通过对比表达出在面对诱惑时,真正的智慧和道德价值远胜于物质财富。接着,“岂不黩尔贿,道迩理可谌”则进一步指出,虽然贪污受贿可能带来短暂的利益,但长远来看,坚守正道才是明智之举。
“古人戒威富,象齿能毁身”两句,通过引用古人的告诫和形象的比喻(象牙能致人于死地),强调权力和财富并非绝对的安全保障,反而可能成为人生的枷锁或毁灭之路。这里暗含了对当时社会中权力滥用和道德沦丧现象的批判。
最后,“何以谳天子,惟有至公心”表达了诗人对于理想法官形象的期待——即在处理任何案件时,都应以最公正无私的心去评判,无论对方身份如何尊贵。这不仅是对司法公正的呼吁,也是对人性中普遍追求公平正义精神的颂扬。
整体而言,这首诗深刻地探讨了道德与权力、财富之间的关系,以及在复杂社会环境中坚持正义的重要性,体现了诗人对理想社会秩序的向往和对个体道德修养的重视。
留侯自人杰,功名聊复尔。
既见黄石公,更从赤松子。
神仙好楼居,逍遥远尘滓。
囊中餐玉法,于今几刀匕。
碧桃三月花,照影瑶池水。
阿母紫霞杯,睟面红光起。
西山青鸟使,书来道蕃祉。
宜尔寿千春,朱颜常韡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