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山响清梵,竟日无行迹。
释子支遁流,相逢澹空寂。
云归天际閒,鸟度林中夕。
境净秋色多,心远群机息。
妙契两忘言,微钟出萝薜。
荒山响清梵,竟日无行迹。
释子支遁流,相逢澹空寂。
云归天际閒,鸟度林中夕。
境净秋色多,心远群机息。
妙契两忘言,微钟出萝薜。
这首明代诗人王恭的《九月一日过崇信兰若》描绘了一幅宁静而深邃的山中禅寺景象。首句“荒山响清梵”,以空旷的荒山为背景,传来了悠扬的佛寺诵经声,营造出一种超脱尘世的氛围。接下来的“竟日无行迹”暗示了此处人迹罕至,增添了神秘感。
“释子支遁流”一句,提及了佛教僧侣支遁,他像一条流水般在山间游走,与诗人的相遇更显得心境淡泊而寂寥。“云归天际閒,鸟度林中夕”两句,通过自然景物的变化,进一步渲染了宁静的禅意,傍晚时分,云彩悠然归于天边,飞鸟掠过林梢,时光仿佛在这一刻停滞。
“境净秋色多,心远群机息”表达了诗人对环境和心境的深度感受,秋天的景色因寺庙的清净而更加鲜明,内心远离世俗纷扰,达到一种超然的平静。“妙契两忘言,微钟出萝薜”则传达出诗人与僧侣之间无需言语的默契,只有轻轻的钟声从藤蔓间传出,更显出禅意的深远。
整体来看,这首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崇信兰若的静谧与禅意,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与内心的深刻体悟,以及对佛教生活的向往与敬仰。
沧江涵清渚沙白,青天去山不盈尺。
谁倾河汉洗霄氛,千顷波流浸坤脉。
松下山人绿发翁,眼前霜根化为石。
壶天旷荡足栖迟,枕穴须臾岂荣适。
不知楚汉已随尘,自分烟霞久成癖。
一朝沆瀣充枯肠,万古乾坤信双屐。
草木知春自觉秋,日出为朝入还夕。
应怜世上夸毗子,按辔迟回碍行役。
不辞白首怀千金,欲买青山爱双璧。
我忆洞江烟水村,高山为屏草铺席。
岂无竹屋三两间,亦有烟波舟一只。
会须养疴归去来,怅望秋空暮云碧。
洛阳少年真可喜,长沙上书思治安。
致君尧舜固盛事,不问宰相皆材官。
霸陵思治让复再,德薄何能四三代。
此时一官次邓通,憔悴日值甘泉宫。
无端鸮凤引作侣,坐使谮谪来南中。
君不见,南中还留屈原宅,千古万古伤卑湿。
斜阳何必鵩鸟飞,吊古宁同楚囚泣。
孝文重道不重儒,孝武重儒谁上书?
可怜牧豕亦作相,殿上挟策羞吾徒。
如公季命关世数,经术宁同太常错。
卷图不忍见横流,中有沉湘一篇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