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屋长闻杰海滨,紫泥宁忆下枫宸。
沛公不得更秦吏,文帝偏能换汉臣。
地绝南溟归骨远,天连北斗举头频。
白云黄木今如故,即是高台万古新。
黄屋长闻杰海滨,紫泥宁忆下枫宸。
沛公不得更秦吏,文帝偏能换汉臣。
地绝南溟归骨远,天连北斗举头频。
白云黄木今如故,即是高台万古新。
这首诗《粤王台》由明代诗人何荆玉所作,通过对历史人物和地点的描绘,展现了深沉的历史感与对过往的追思。
首联“黄屋长闻杰海滨,紫泥宁忆下枫宸”以“黄屋”、“紫泥”象征帝王之尊,通过“海滨”、“枫宸”点出地点,既表达了对古代帝王的敬仰,也暗示了诗中将涉及的历史事件。这里的“海滨”可能暗指岭南地区,“枫宸”则可能是借指某位帝王的居所或象征。
颔联“沛公不得更秦吏,文帝偏能换汉臣”运用了历史典故,分别提到刘邦(沛公)和汉文帝。刘邦是西汉开国皇帝,他未能彻底改变秦朝官僚制度;而汉文帝则在位期间推行了一系列改革,如轻徭薄赋、简政减刑等,对汉朝官僚体系进行了调整。这里通过对比,表达了对历史变革与延续的思考。
颈联“地绝南溟归骨远,天连北斗举头频”描绘了一种远离故乡、仰望星空的孤独与思念之情。其中“南溟”指的是南方的大海,象征着遥远的故乡;“北斗”则是天空中的星座,常被用来比喻方向或指引。这一联通过自然景象的描写,寄托了诗人对远方家乡的深深怀念。
尾联“白云黄木今如故,即是高台万古新”以“白云黄木”象征时间的流逝与事物的变迁,但“高台”却依然屹立,寓意着某些价值或精神的永恒不变。这句诗表达了对历史与自然规律的深刻理解,以及对不变真理的追求。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历史人物与事件的回顾,以及自然景象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历史变迁、个人情感与自然永恒的复杂思考,体现了明代文人对传统文化的深厚情感与哲学思考。
吾道无淄磷,万古常如兹。
奈何中智下,谓彼不知时。
与世颇殊好,譬如渑与淄。
我欲质所从,登高望九疑。
路逢古渔父,长歌沧浪辞。
出门异所见,退坐还自思。
当世固殊古,古人不吾欺。
翩翩出林鸟,日暮将何之。
倚檐送归尽,聊欲弦吾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