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流苏髯仙,遥年此系艇。
遗迹至今传,以人不以境。
流为佛氏宇,松竹颇幽静。
印公旧深契,玉带留堪省。
南来缘观民,讵为赏烟景。
敞榭及孤亭,点缀备临幸。
玉局强项人,想未必首肯。
山僧不解禅,念佛持清警。
云昔曾执戈,放下屠刀猛。
乘舻就前途,回望崇情永。
坡留我则往,不系閒云影。
风流苏髯仙,遥年此系艇。
遗迹至今传,以人不以境。
流为佛氏宇,松竹颇幽静。
印公旧深契,玉带留堪省。
南来缘观民,讵为赏烟景。
敞榭及孤亭,点缀备临幸。
玉局强项人,想未必首肯。
山僧不解禅,念佛持清警。
云昔曾执戈,放下屠刀猛。
乘舻就前途,回望崇情永。
坡留我则往,不系閒云影。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路过常州时,对舣舟亭及其周围环境的感慨与思考。诗中充满了对历史遗迹的追忆和对自然美景的赞叹,同时也融入了对人生哲理的探讨。
首句“风流苏髯仙,遥年此系艇”以苏髯仙的典故开篇,引出对过去时光的怀念,以及对舣舟亭所在之地曾经有人在此停泊船只的回忆。接下来,“遗迹至今传,以人不以境”表达了对历史人物的纪念胜过对物质环境的重视,强调了人文精神的重要性。
“流为佛氏宇,松竹颇幽静”描述了舣舟亭如今可能已变为佛教场所,四周松竹环绕,显得格外宁静。接着,“印公旧深契,玉带留堪省”提到了一位名叫印公的人与这里的深厚联系,以及他留下的痕迹值得后人深思。
“南来缘观民,讵为赏烟景”则转而讨论了人们南来的真正原因,不仅仅是欣赏风景,更有可能是为了观察民众的生活状态。这反映了诗人对社会现实的关注。
“敞榭及孤亭,点缀备临幸”描绘了舣舟亭周边的建筑布局,以及它们在不同场合下的用途。接下来,“玉局强项人,想未必首肯”通过引用玉局的故事,表达了对坚持原则之人的敬意,但又暗示这样的坚持可能并不被所有人认同。
“山僧不解禅,念佛持清警”写出了山僧虽不懂禅学,却能通过念佛保持内心的清明与警觉。这体现了对简单生活态度的赞美。
“云昔曾执戈,放下屠刀猛”借用典故,表达了从战争到和平转变的深刻寓意,象征着人生的转折与觉悟。
最后,“乘舻就前途,回望崇情永”表达了诗人离开时的心情,既有对未来的期待,也有对过去情感的深深怀念。“坡留我则往,不系閒云影”则以苏轼的诗句作为结尾,既是对前人的致敬,也暗含了自己前行的决心,不被外界事物所束缚。
整体而言,这首诗不仅展现了诗人对自然景观的细腻观察和对历史文化的深刻思考,还蕴含了对人生哲理的探索与感悟,是一首富有深意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