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尽嗟穷索,山深倍授衣。
梧桐乱下地,蟋蟀鸣在帷。
嶷嶷暮山净,皦皦寒鸱饥。
坐久石苔冷,纷纷樵斧归。
倚徙看倦鸟,林薄还惊飞。
秋尽嗟穷索,山深倍授衣。
梧桐乱下地,蟋蟀鸣在帷。
嶷嶷暮山净,皦皦寒鸱饥。
坐久石苔冷,纷纷樵斧归。
倚徙看倦鸟,林薄还惊飞。
这首诗描绘了深秋时节,山中景色的凄清与寂寥。诗人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自然界的细微变化,以及由此引发的个人情感。
首句“秋尽嗟穷索”,点明了季节的更替,表达了对秋天即将结束的感慨,同时也暗示了诗人内心的空虚和失落。“山深倍授衣”,进一步描绘了深山中的寒冷,需要多添衣物以御寒的情景,暗含了生活的艰辛与困顿。
接下来,“梧桐乱下地,蟋蟀鸣在帷”两句,通过梧桐落叶和蟋蟀的鸣叫,生动地展现了深秋的景象,梧桐叶落象征着生命的凋零,蟋蟀的鸣叫则增添了几分凄凉。这两句不仅描绘了自然景观,也借物喻人,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生命衰败的感慨。
“嶷嶷暮山净,皦皦寒鸱饥”描绘了傍晚时分,山色纯净,寒鸦饥饿的情景。这里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将山的静谧与鸟的饥饿形成鲜明对比,营造出一种孤寂而悲凉的氛围。
“坐久石苔冷,纷纷樵斧归”则展示了诗人长时间静坐后,感受到石头上的苔藓已变得冰冷,远处砍柴的人们陆续归来的情景。这两句既表现了时间的流逝,也反映了劳动人民的辛勤劳作,与诗人的孤独形成了对比。
最后,“倚徙看倦鸟,林薄还惊飞”以倦鸟为喻,表达了诗人对自身处境的反思,以及对自由与安宁的渴望。倦鸟在林间飞翔,却因惊扰而不得不重新寻找栖息之地,这既是对自然现象的描述,也是对诗人内心状态的隐喻。
整体来看,这首诗通过对深秋景色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诗人面对自然与生活变化时的复杂情感,既有对美好事物的怀念,也有对现实困境的无奈,以及对自由与宁静生活的向往。
淡春阴如雾,酿春雨、洒春城。
便罗绮风柔,园林气暖,巷陌尘轻。
鳌山顿成潇洒,恰上元过也罢烧灯。
到处柳金梅雪,一时水绿山青。
午窗梦断破微晴。
蓦听卖花声。
忆北苑寻芳,南园载酒,节近清明。
韶华向人如旧,莫青春行乐负平生。
说与东君知道,先迎舞燕歌莺。
甚无情枯竹,使人喜、使人悲。
爱太古遗音,承平旧曲,吹尽参差。
千秋凤台人去,算风流、只有赵郎知。
秋晚楼空月夜,日长人静花时。
酒阑更与尽情吹。
欲起不能归。
怕幽壑潜蛟,孤舟嫠妇,掩泣惊飞。
伤心少年行乐,奈春风、不染鬓边丝。
静倚阑干十二,醉魂飞瑶池。
小石也。
观复家广平地有神山,因以命石物齐各自逍遥,何知*小鲲鹏大。
乾坤太华,神?
相望,两眉争黛。
元气遗形,幽人良友,朝看夕对。
尽共工怒触,巨灵善擘,众山碎、未吾害。
借问此峰谁得。
羡白眉、故家文会。
萧然文室眼明,更比寻常宽快。
长与安排,名香细茗,芳醪鲜脍。
恐不时、便有打门狂客,设元章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