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尺藤床一亩宫,青山何处不相容。
大官底用三升酒,长乐愁闻五夜钟。
笠泽风烟荒橘柚,横塘秋色老芙蓉。
几时归去楞伽寺,常伴林僧看古松。
七尺藤床一亩宫,青山何处不相容。
大官底用三升酒,长乐愁闻五夜钟。
笠泽风烟荒橘柚,横塘秋色老芙蓉。
几时归去楞伽寺,常伴林僧看古松。
这首诗描绘了病中作者对吴中诸寺的深切怀念,尤其是对治平寺的向往之情。首句“七尺藤床一亩宫”以简练的语言勾勒出病榻上的孤独与静谧,藤床与小室营造出一种幽深而封闭的空间感,暗示了病中的作者与外界的隔绝。接着,“青山何处不相容”一句,通过反问表达了对青山美景的渴望,以及对自由生活的向往。
“大官底用三升酒,长乐愁闻五夜钟”两句,运用对比手法,将官场的奢华与内心的愁苦形成鲜明对照,表达了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和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大官”与“三升酒”象征着权力与物质的追求,而“长乐愁闻五夜钟”则暗示了官场的虚伪与无奈,以及作者内心的忧愁。
后半部分“笠泽风烟荒橘柚,横塘秋色老芙蓉”描绘了一幅凄凉而美丽的江南秋景图,通过“荒橘柚”与“老芙蓉”的描写,既展现了自然界的衰败之景,也暗含了作者对时光流逝、生命衰败的感慨。最后,“几时归去楞伽寺,常伴林僧看古松”表达了作者对清净寺庙生活的向往,希望在未来的某个时刻,能够远离尘嚣,与僧侣一同静观古松,寻求心灵的慰藉与解脱。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情感描绘和生动的景物描写,展现了作者在病痛中的内心世界,以及对自由、宁静生活的深深向往。
十年皇华使,咨度愧清帙。
承命甫为郡,虑无理人术。
简书剧沈迷,将迎靡虚日。
星言入公府,短发不遑栉。
首夏气清淑,鸟鸣庭树密。
疏箔悬永昼,南风泛瑶瑟。
退食方息偃,卒史已盈室。
孤臣偶纡组,岂不怀旷佚。
赖有同心人,魁然位丞弼。
昭昭麟凤瑞,浑浑金玉质。
华缄偎称题,高谊寡俦匹。
矢心报知己,言语讵能毕。
河流衍洪源,嵩高屹青出。
期公山水间,千秋恒若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