琼枝韡韡傲霜开,才过重阳故国来。
未免迎人如见晚,不殊昔岁此相陪。
工惭李迪能描笔,逸谢陶潜但举杯。
最是一枝秋意足,底论金盏更银台。
琼枝韡韡傲霜开,才过重阳故国来。
未免迎人如见晚,不殊昔岁此相陪。
工惭李迪能描笔,逸谢陶潜但举杯。
最是一枝秋意足,底论金盏更银台。
这首诗以“咏菊”为主题,描绘了菊花在霜寒中傲然绽放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菊花坚韧不拔精神的赞美。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比喻和对比手法,将菊花与历史人物、艺术作品相联系,展现了诗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审美情趣。
首联“琼枝韡韡傲霜开,才过重阳故国来”,以“琼枝”形容菊花的美丽,以“韡韡”形容其光彩照人,同时点明了菊花在霜寒中开放的顽强生命力,以及其与传统节日重阳节的关联,暗示了菊花作为秋季象征的传统意义。
颔联“未免迎人如见晚,不殊昔岁此相陪”,通过拟人化的手法,赋予菊花以情感,表达出菊花仿佛在等待着人们的到来,如同老友般陪伴着人们度过秋天,强调了菊花与人的深厚情感联系。
颈联“工惭李迪能描笔,逸谢陶潜但举杯”,将菊花与两位历史人物——画家李迪和诗人陶潜相比较,表达了诗人对菊花美的欣赏,同时也流露出对艺术创作的谦逊态度,以及对陶潜饮酒赏菊的悠闲生活的向往。
尾联“最是一枝秋意足,底论金盏更银台”,总结全诗,强调了菊花在秋天中的独特魅力,即使是最简单的花枝也足以传达秋天的韵味,无需过多的装饰,进一步突出了菊花自然之美。
整首诗通过对菊花的细腻描绘,不仅展现了其自然界的美丽,也融入了深厚的文化内涵和诗人的情感体验,体现了中国古典诗歌中对自然之美的追求和对生活哲理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