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鉴衣冠正,人鉴善恶知。
閒斋名镜水,清浊别于兹。
铜鉴衣冠正,人鉴善恶知。
閒斋名镜水,清浊别于兹。
这首诗以“镜水斋口号”为题,由清朝的乾隆皇帝(弘历)所作。诗中运用了“铜鉴”、“人鉴”和“镜水”等比喻,形象地表达了对道德与行为的审视与判断。
首句“铜鉴衣冠正”,以铜镜比喻,强调了衣冠整齐的重要性,同时也暗示了通过外表的整洁来反映内心的正直。铜镜在古代是检验仪容的重要工具,这里借以象征道德标准的衡量。
次句“人鉴善恶知”,进一步深化了主题,指出人可以通过内心的感受和判断来识别善恶。这里的“人鉴”即为内心之镜,能够映照出人的道德品质和行为的好坏。
第三句“闲斋名镜水”,将“镜水”作为斋室的名字,巧妙地将自然界的水比作镜子,寓意着镜水斋是一个可以让人静心思考、反省自我道德修养的地方。水的清澈与变化,象征着内心的纯净与道德的真伪。
最后一句“清浊别于兹”,点明了镜水斋的作用——在这里,人们可以清晰地区分出事物的清浊,即分辨出真善美与假恶丑。这不仅是对镜水斋功能的总结,也是对道德判断力的强调。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生动的比喻和深刻的哲理,探讨了道德与行为的评判标准,以及个人通过内省来提升道德修养的重要性。
江山节被雪霜遗,毒草过秋未拟衰。
天不当时命邹衍,亦将寒律入南吹。
相逢情不厌,惜别意难为。
吾道应无住,前期未可知。
轻霜凋古木,寒水缩荒陂。
宾雁依沙屿,浮云惨路岐。
林疏看野迥,岸转觉山移。
寄赏惊摇落,归心叹别离。
草堂思偃蹇,麈尾去相随。
勿谓光阴远,禅房会一窥。
可怜时节足风情,杏子粥香如冷饧。
无奈春风输旧火,遍教人唤作山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