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日公旋登,政席仍枢庭。
坐令贫病士,少慰身飘零。
问讯徐夫子,起处秋安宁。
两翁庙堂具,那得长司刑。
指日公旋登,政席仍枢庭。
坐令贫病士,少慰身飘零。
问讯徐夫子,起处秋安宁。
两翁庙堂具,那得长司刑。
这首诗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作品,名为《送大理金少卿赴阙以老成耆德重于典刑为韵兼寄呈刑曹徐侍郎》。以下是对这首诗的鉴赏:
诗人通过描绘一位官员即将离任的情景,表达了对朋友的关切和对人生的感慨。"指日公旋登,政席仍枢庭",这里用“指日”来比喻时间的流逝,以及官员升迁的快节奏,"公旋登"意味着高级官员频繁更换,而"政席仍枢庭"则暗示政治中心依旧稳定。
接着两句"坐令贫病士,少慰身飘零",表达了诗人对底层民众的关心。"坐令"意味着命令下达,"贫病士"指的是贫困和疾病缠身的人们,而"少慰"则是希望给予他们一些安慰,"身飘零"形容生活无依,无所归属。
第三句"问讯徐夫子,起处秋安宁",诗人询问朋友的情况,并祝愿他在新的居所中能有一个平静安宁的秋季。这里的“徐夫子”应是对一位名叫徐的人物尊称。
最后两句"两翁庙堂具,那得长司刑",则是诗人表达了希望友人能够在新的职责中不受牵累,不需要长时间处理繁琐的司法事务。"两翁"可能指的是两人一同工作的情景,"庙堂具"意味着一切都准备就绪,而"那得长司刑"则是表达对朋友职责轻松的愿望。
整首诗流露出诗人对于朋友即将离去的不舍,以及对社会底层人民困苦的同情心。同时,诗中也透露着一种超脱世俗的平和心态,希望友人能够在新的环境中保持一份内心的宁静与安逸。
高秋净炎暑,官居若蓬瀛。
落日人吏散,琴书有馀清。
烛至童子去,抚卷临前楹。
仰窥羲皇秘,俯探周孔情。
下上千万年,历历指掌明。
自从大道丧,圣哲希复生。
幸此未坠地,庶以开吾懵。
稍稍庭叶下,凄凄草虫鸣。
初月上东垣,露草光晶荧。
清景与心会,宵眠竟无成。
微吟倚青琐,天风起松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