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苑夭桃自作行,刘郎去后几回芳。
厌从年少追新赏,闲对宫花识旧香。
欲赠佳人非泛洧,好纫幽佩吊沉湘。
鹤林神女无消息,为问何年返帝乡。
上苑夭桃自作行,刘郎去后几回芳。
厌从年少追新赏,闲对宫花识旧香。
欲赠佳人非泛洧,好纫幽佩吊沉湘。
鹤林神女无消息,为问何年返帝乡。
这首诗是北宋时期文学家、书画家、政治家苏轼(苏东坡)的作品。诗中通过描绘瑞香花的景象,表达了对往昔岁月的怀念和对美好事物无法持久的感慨。
首句“上苑夭桃自作行”以夭桃比喻瑞香之盛,但夭桃(早熟而又短命的桃子)暗示了美好的脆弱和短暂。接着,“刘郎去后几回芳”则是说刘郎(可能指历史上的某位人物或理想中的情人)离开后,瑞香仍旧一年一度地盛开,但这份繁华显然与刘郎的离去形成了对比。
第三、四句“厌从年少追新赏,闲对宫花识旧香”表达了诗人自少年时起就追寻新奇事物,同时在闲暇时光中面对着宫中的花朵,感受那些熟悉的香气。这里流露出一种对过往美好记忆的珍惜。
下片“欲赠佳人非泛洧,好纫幽佩吊沉湘”表达了诗人想要将这份美好的瑞香送给心中所爱之人的愿望,但这个愿望却不易实现(非泛洧),而是希望通过那些隐秘的饰物来纪念那深邃的湘江。这里反映出一种对美好事物传承和分享的渴望。
最后两句“鹤林神女无消息, 为问何年返帝乡”则是在询问鹤林神女(传说中的一位仙女)的下落,她何时能够回到天界。这里展现了诗人对超脱尘世、归于仙境的向往。
整首诗通过瑞香花这一载体,抒发了诗人对于美好事物易逝和渴望永恒的复杂情感,同时也透露了一种超越凡尘的精神追求。
洪水未必能流山,别岛安得居人间。
扶桑夜半光吐焰,铜龙白昼飞尘寰。
初闻其事惊且异,传言岂或流千蛮。
试将图牒为考订,山中记载皆班班。
扶藜喜作山中行,胜处不复愁天悭。
楼台自是人隔绝,峰岫直与天回环。
凭虚搜冥一眺望,日观朱明两山向。
乃知云浮山更浮,二山总在三山上。
从来凡眼不见识,怪怪奇奇千万状。
我疑灵窦皆国宝,不待山人留心匠。
丹崖佛迹直末耳,天巩名山世基仗。
干戈昔为闻马嵬,有坛百尺那能开。
坐中一笑失道士,国势随灭如烟埃。
清庙祀典岁岁举,庆基福地源源来。
愿将此山比南山,歌诗直纪山之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