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发林已白,残月如黄昏。
孤舟冲苦雾,微茫下天门。
积气星斗湿,焉能辨朝暾。
夜来寒溪退,减却江雨痕。
捩舵失南北,鸣榔涸辙喧。
虽有荒鸡号,知近谁家村。
暗鹊动浦树,人语明高原。
浩然万象收,独觉丘陵存。
余亦睹寥廓,形解体不烦。
水尽木叶脱,苍山出其根。
无人识孤往,倚棹数飞鸢。
晨发林已白,残月如黄昏。
孤舟冲苦雾,微茫下天门。
积气星斗湿,焉能辨朝暾。
夜来寒溪退,减却江雨痕。
捩舵失南北,鸣榔涸辙喧。
虽有荒鸡号,知近谁家村。
暗鹊动浦树,人语明高原。
浩然万象收,独觉丘陵存。
余亦睹寥廓,形解体不烦。
水尽木叶脱,苍山出其根。
无人识孤往,倚棹数飞鸢。
这首诗描绘了清晨舟行于大雾中的景象,诗人以细腻的笔触展现了雾中航行的孤独与迷茫,以及对自然之美的深刻感悟。
首句“晨发林已白,残月如黄昏”描绘了清晨出发时,树林已被雾气笼罩,仿佛已是黄昏的景象,营造了一种朦胧而神秘的氛围。接着,“孤舟冲苦雾,微茫下天门”进一步渲染了舟行于浓雾中的艰难与孤独感,雾气如同一层厚重的纱幕,遮挡了前方的道路,只能隐约看到远处的天门。
“积气星斗湿,焉能辨朝暾”则通过描述雾气使得星辰和斗柄都显得湿润,难以分辨早晨的太阳,表达了雾气之浓重。接下来,“夜来寒溪退,减却江雨痕”描绘了夜晚过后,寒溪退去,江面的雨痕也逐渐消失,暗示了雾气的消散。
“捩舵失南北,鸣榔涸辙喧”写出了在大雾中迷失方向,舵手无法确定航向,只能通过敲击船舷(鸣榔)来提醒同伴,但声音在干涸的河床中显得格外喧闹。这一细节生动地表现了在自然力量面前人类的渺小与无助。
“虽有荒鸡号,知近谁家村”则通过远处传来的鸡鸣声,暗示了村庄的存在,但在这片大雾中,人们很难辨认出具体的位置。接下来,“暗鹊动浦树,人语明高原”描绘了暗处的乌鹊在岸边的树木间活动,高处有人声传来,进一步丰富了画面的层次感。
“浩然万象收,独觉丘陵存”表达了诗人面对自然的壮丽景色时内心的震撼与感慨,万物似乎都被收束于这浩瀚的大雾之中,只有远处的丘陵依然清晰可见。最后,“余亦睹寥廓,形解体不烦”则是诗人自我反思的时刻,他意识到自己与自然界的和谐共存,身体仿佛得到了解脱,不再感到任何烦恼。
“水尽木叶脱,苍山出其根”描绘了随着雾气的消散,水面上的落叶被冲走,露出苍翠的山峦,山的根基显露无遗。这一景象象征着自然界的新生与希望。
“无人识孤往,倚棹数飞鸢”则以一种超脱的姿态结束全诗,诗人独自一人在船上,倚靠在船桨上,数着远处飞翔的鸢鸟,表现出一种超然物外的境界。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舟行大雾中的自然景观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深刻感悟,以及在面对自然力量时的谦卑与敬畏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