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沉画壁火烧碑,白发残僧问不知。
惟有当年驾经鹿,时来偷饮碧莲池。
雨沉画壁火烧碑,白发残僧问不知。
惟有当年驾经鹿,时来偷饮碧莲池。
这首明代诗人唐之淳的《废寺》描绘了一幅荒凉而神秘的画面。首句“雨沉画壁火烧碑”写的是废寺中壁画被雨水侵蚀,显得模糊不清,而曾经刻在石碑上的文字可能已被火焚烧,只剩残迹。这句透露出寺庙的衰败和历史的沧桑。
第二句“白发残僧问不知”,通过一位满头白发的老僧的形象,展现出僧侣对过往岁月的追忆和对现状的茫然。他或许在询问过往的故事,但无人能给出答案,反映出寺中僧人的孤独与无知。
最后两句“唯有当年驾经鹿,时来偷饮碧莲池”,则是以富有诗意的方式讲述了一个传说或回忆。据说,在过去的某个时期,鹿群会偷偷来到寺旁的碧莲池饮水,这可能是寺僧们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象征,也暗示了废寺曾有的生机与宁静。
整体来看,这首诗以废寺为背景,通过描绘细节和传说,表达了时光流逝、人事变迁的感慨,以及对自然与历史的敬畏之情。
何年白鹿洞?正傍五老峰。
五老去天不盈尺,俯窥人世烟云重。
我欲揽秀色,一一青芙蓉。
举手石扇开半掩,绿鬟玉女如相逢。
风雷隐隐万壑泻,凭崖倚树闻清钟。
洞门之外百丈松,千株尽化炎苍龙。
驾苍龙,骑白鹿,泉堪饮,芝可服。何人肯入空山宿?
空山空山即我屋,一卷黄庭石上读。
莲实大如指,分甘念母慈。共房头??,更深兄弟思。
实中有幺荷,拳如小儿手。
令我忆众雏,迎门索梨枣。
莲心正自苦,食苦何能甘。
甘餐恐腊毒,素食则怀惭。
莲生淤泥中,不与泥同调。
食莲谁不甘,知味良独少。
吾家双井塘,十里秋风香。
安得同袍子,归制芙蓉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