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雨醉瓜庐,春水行秧马。
点检田间快活人,未有如翁者。
秃尽兔毫锥,磨透铜台瓦。
谁伴扬雄作解嘲,乌有先生也。
夜雨醉瓜庐,春水行秧马。
点检田间快活人,未有如翁者。
秃尽兔毫锥,磨透铜台瓦。
谁伴扬雄作解嘲,乌有先生也。
这首诗是宋代词人辛弃疾的《卜算子·其六·漫兴》。诗人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幅农耕生活的画面。"夜雨醉瓜庐"写夜晚降临时,农夫在简陋的瓜棚下饮酒,或许是在庆祝丰收或劳累后的小憩,透露出一种质朴的生活情趣。"春水行秧马"则描绘了春天灌溉田地的情景,秧马是古代用于插秧的工具,形象生动地展现了农事的繁忙与田园的活力。
"点检田间快活人,未有如翁者"两句,诗人赞赏田间的农夫们,认为他们是最快乐的人,无人能及,表达了对勤劳农民的敬仰和赞美。接下来的"秃尽兔毫锥,磨透铜台瓦",通过夸张的手法,描绘了农夫们辛勤劳作,连写字用的兔毫锥都磨得光秃,铜制的研台都被磨得精光,展现出他们对土地的专注和付出。
最后两句"谁伴扬雄作解嘲,乌有先生也",借用汉代学者扬雄的故事,表示在这田间劳作的场景中,没有谁能像扬雄那样以文解忧,只有那虚构的乌有先生才能陪伴他们。这既是对农夫们的孤独和坚韧的同情,也是对他们淳朴生活态度的肯定。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情的赞颂,展现了农耕生活中的苦乐与坚韧,以及词人对劳动人民的深深敬意。
上高城置酒,遥望舂陵。兴与废,两虚名。
江山埋玉气,草木动威灵。中原鹿,千年后,尽人争。
风云寤寐,鞍马生平。钟鼎上,几书生。
军门高密策,田亩卧龙耕。南阳道,西山色,古今情。
异乡何处最牵愁,独上边城城上楼。
日暮北来唯有雁,地寒西去更无州。
数声塞角高还咽,一派泾河冻不流。
君作贫官我为客,此中离恨共难收。
紫微客写青苔壁,不与寻常姓字同。
多谢溪烟知我意,预先替作碧纱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