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行乘夏日,霖雨带秋阴。
云接虎溪暗,山藏莲社深。
远公已寂寞,陶令此登临。
胜迹真谁记,空林猿暮吟。
客行乘夏日,霖雨带秋阴。
云接虎溪暗,山藏莲社深。
远公已寂寞,陶令此登临。
胜迹真谁记,空林猿暮吟。
这首诗描绘了东林寺在夏日与秋日交替之际的景象,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自然与人文景观的融合。
首联“客行乘夏日,霖雨带秋阴”,开篇即以“客行”点出人物身份,夏日与霖雨的结合,营造了一种既热烈又湿润的氛围,预示着接下来将展开一场与自然的对话。
颔联“云接虎溪暗,山藏莲社深”,进一步描绘了东林寺周围的环境。虎溪之云与山间的莲社,暗喻了佛教文化的深远影响,同时也暗示了寺庙所在之地的幽静与神秘。
颈联“远公已寂寞,陶令此登临”,提到两位历史上的文人——远公(指东晋高僧慧远)和陶渊明(东晋诗人),他们曾在此地留下足迹。这里既有对历史人物的缅怀,也表达了对东林寺文化传承的感慨。
尾联“胜迹真谁记,空林猿暮吟”,将视角转向了对东林寺胜迹的思考。在空寂的林间,只有晚归的猿猴的啼声,似乎在诉说着时间的流逝与记忆的遗忘。这一句不仅深化了主题,也引发了读者对于自然与人类文明关系的深层思考。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生动的景物描写和历史典故的引用,展现了东林寺独特的文化魅力和自然风光,同时也蕴含了对时光流转、历史记忆与个人情感的深刻反思。
半额微黄金缕衣,玉搔头袅凤双飞。
从教水溅罗裙湿,还道朝来行雨归。
眼波横秀。
乍睡起、茸窗倦绣。
甚脉脉、阑干凭晓,一握乱丝如柳。
最恼人、微雨慳晴,飞红满地春风骤。
记帕折香绡,簪敲凉玉,小约清明前后。
昨梦行云何处,应只在、春城迷酒。
对溪桃羞语,海棠贪困,莺声唤醒愁仍旧。
劝花休瘦。
看钗盟再合,秋千小院同携手。
回文锦字,寄与知他信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