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心明与此心同,妙用忘言理暗通。
气运阴阳成世界,水浮天地寄虚空。
劫灰聚散铢锱黑,日御奔驰茧栗红。
万物尽遭风鼓动,唯应禅室静无风。
他心明与此心同,妙用忘言理暗通。
气运阴阳成世界,水浮天地寄虚空。
劫灰聚散铢锱黑,日御奔驰茧栗红。
万物尽遭风鼓动,唯应禅室静无风。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韩偓的作品,名为《寄禅师》。诗中通过对自然界和宇宙运行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于禅宗思想的理解与赞美。
“他心明与此心同,妙用忘言理暗通。” 这两句表达了一种超越语言文字的精神交流,强调了内心的相通与理解,这是禅学中常见的主题,即通过静坐冥想达到心灵的沟通和自我认知。
“气运阴阳成世界,水浮天地寄虚空。” 这两句则从宇宙万物的角度出发,描述了自然界的运行规律和生命的生成。其中,“气”指的是宇宙间流动的基本能量,“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两大对立统一的概念,代表着世界万象的变化和平衡。而“水浮天地寄虚空”,则形象地表达了生命在广阔无垠的宇宙间漂浮生存的情景。
“劫灰聚散铢锱黑,日御奔驰茧栗红。” 这两句诗通过对比鲜明的色彩和动态的描写,表现了时间流逝与宇宙运行的强烈对比。劫灰指的是历史的变迁和物质的毁灭,而“日御奔驰茧栗红”则形象地描绘了太阳穿梭于云层之间,带给世界光明与温暖。
“万物尽遭风鼓动,唯应禅室静无风。” 这两句诗转向内心的宁静与外界纷扰的对比。万物在风的作用下生长变化,而唯有禅师之所以能超脱世俗,是因为他们的心境如同一片安静的清净之地。
整首诗通过对宇宙、自然和生命的描写,以及对内心宁静与外界动荡的对比,表达了作者对于禅学中“超然物外”的追求。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韩偓在探讨精神世界的同时,也深刻地领悟着自然万象背后的规律和生命的本质。
岭衔宵月桂,珠穿晓露丛。
蝉啼觉树冷,萤火不温风。
花生圆菊蕊,荷尽戏鱼通。
晨浦鸣飞雁,夕渚集栖鸿。
飒飒高天吹,氛澄下炽空。
菊散金风起,荷疏玉露圆。
将秋数行雁,离夏几林蝉。
云凝愁半岭,霞碎缬高天。
还似成都望,直见峨眉前。
爽气澄兰沼,秋风动桂林。
露凝千片玉,菊散一丛金。
日岫高低影,云空点缀阴。
蓬瀛不可望,泉石且娱心。
碧原开雾隰,绮岭峻霞城。
烟峰高下翠,日浪浅深明。
斑红妆蕊树,圆青压溜荆。
迹岩劳傅想,窥野访莘情。
巨川何以济,舟楫伫时英。
焰听风来动,花开不待春。
镇下千行泪,非是为思人。
九龙蟠焰动,四照逐花生。
即此流高殿,堪持待月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