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笙吹断兰皋暮,万里寒波向东注。
孤鸾惊啼老蛟舞,杂佩丛铃满烟雨。
湘娥凝愁低翠鬟,泪痕渍袖红斑斑。
苍梧天高九疑碧,云中帝子何时还。
玉笙吹断兰皋暮,万里寒波向东注。
孤鸾惊啼老蛟舞,杂佩丛铃满烟雨。
湘娥凝愁低翠鬟,泪痕渍袖红斑斑。
苍梧天高九疑碧,云中帝子何时还。
这首明代诗人沈愚的《湘中曲》描绘了一幅凄美的湘江夜景。首句“玉笙吹断兰皋暮”以悠扬的玉笙声在傍晚的兰皋边消散,营造出一种寂静而略带哀伤的氛围。接着,“万里寒波向东注”展现出湘江水势浩渺,寒意透骨,暗示着诗人内心的孤独与离愁。
“孤鸾惊啼老蛟舞”运用了象征手法,孤鸾和老蛟的动态形象,寓言了诗人对远方亲人的思念和对时光流逝的感慨。烟雨中的“杂佩丛铃”,增添了画面的朦胧美,也烘托出诗人内心深处的迷茫与惆怅。
“湘娥凝愁低翠鬟,泪痕渍袖红斑斑”借湘水女神湘娥的形象,表达了诗人对美好事物易逝的感叹,以及对自己命运的无奈。最后两句“苍梧天高九疑碧,云中帝子何时还”以苍梧山的高远和九疑山的碧绿为背景,再次强调了诗人对远方亲人的期盼,以及对相聚遥不可及的深深遗憾。
整体来看,《湘中曲》通过细腻的描绘和丰富的象征,展现了诗人深沉的情感世界,以及对人世沧桑的深刻洞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