孽虫负固饱膻荤,摧折才能绝祸根。
每遇屠门惭大嚼,犹思梦泽欲平吞。
初摇不为唇先丧,已脱翻惊舌尚存。
莫与时人作嘲笑,不如缄口学无言。
孽虫负固饱膻荤,摧折才能绝祸根。
每遇屠门惭大嚼,犹思梦泽欲平吞。
初摇不为唇先丧,已脱翻惊舌尚存。
莫与时人作嘲笑,不如缄口学无言。
这首诗《齿落》是宋代诗人李昭玘所作,以“齿落”这一自然现象为喻,深刻地揭示了人生哲理。
首联“孽虫负固饱膻荤,摧折才能绝祸根”,以“孽虫”比喻那些贪图享乐、不知节制的人,他们如同贪婪的虫子,饱食腥膻之物,却不知祸患正埋伏在身后。只有当他们受到挫折,才能真正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断绝祸根,避免更大的灾难。
颔联“每遇屠门惭大嚼,犹思梦泽欲平吞”,进一步描绘了贪欲者的形象。每当他们面对屠门,即屠宰场的大门,想起自己曾经的放纵,心中难免感到羞愧。然而,即使在梦中,他们仍渴望着能够吞食整个梦泽,表现了贪欲的难以满足和自我毁灭的倾向。
颈联“初摇不为唇先丧,已脱翻惊舌尚存”,通过牙齿与舌头的对比,表达了对人性中欲望与理智关系的思考。牙齿虽能帮助进食,但若不加以控制,可能会导致自身的损害;而舌头虽然可以表达欲望,但如果失去了理智的引导,可能导致更大的后果。这两句诗提醒人们,在追求欲望的同时,要保持理智,避免因过度放纵而自取灭亡。
尾联“莫与时人作嘲笑,不如缄口学无言”,告诫人们不要嘲笑那些陷入困境或犯错的人,因为每个人都有可能在未来的某个时刻遭遇相似的境遇。与其嘲笑他人,不如学会沉默,保持内心的平静与智慧,这是一种更为高尚和宽容的态度。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齿落”这一自然现象,巧妙地融入了对人性、欲望与理智关系的深刻思考,以及对社会现象的隐喻,展现了诗人独特的洞察力和深邃的思想。
已毕林中事,云烟隔暮城。
古松知鹤老,沙水见鱼行。
孤坐形生影,穷吟谷应声。
嗜茶因识谱,寻药忽遗名。
日吉期蜂分,山晴放犊耕。
喜幽从地僻,不学负时清。
缘荠同家食,披藤发野情。
松庐极邻并,归计几时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