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抛蓑笠出山来,那得江鸥不见猜。
一醉真成吞溟涬,三人曾共住蓬莱。
翰林词伯玉为骨,直指绣衣霜作台。
莫笑樵溪穷太守,短篷烟雨亦佳哉。
又抛蓑笠出山来,那得江鸥不见猜。
一醉真成吞溟涬,三人曾共住蓬莱。
翰林词伯玉为骨,直指绣衣霜作台。
莫笑樵溪穷太守,短篷烟雨亦佳哉。
这首诗是北宋时期的文学家方岳所作,题目为《与蔡吏部林直院别江楼》。通过鉴赏,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对朋友离别之情,以及他自己内心世界的描绘。
"又抛蓑笠出山来,那得江鸥不见猜。" 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再次离开山中,仿佛连鸟儿也能理解他的寂寞与惆怅之情。这里的“那得”用法十分生动,显示了诗人的感慨和自嘲。
"一醉真成吞溟涬,三人曾共住蓬莱。" 这两句则流露出诗人对酒的依赖,以此来忘却烦恼,同时也透露了一种超脱尘世、追求理想境界的情怀。这里的“一醉”表明了诗人的放纵,而“曾共住蓬莱”则是对美好往事的一种追忆。
"翰林词伯玉为骨,直指绣衣霜作台。" 这两句中,“翰林”指的是翰林学士,是朝廷设立的文学机构,负责编修国史和撰写诏令等文书。这两句描绘了一位才华横溢、文思如泉之人,他的文字如同霜露般清新脱俗。
"莫笑樵溪穷太守,短篷烟雨亦佳哉。" 最后这两句则是诗人对朋友的安慰和自我安慰。他不愿被世人嘲笑,即使生活在偏远的山野,也有其独特的风味和乐趣。在“短篷烟雨”中,诗人发现了一种宁静与美好。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和内心情感的抒发,展现了诗人复杂的情感世界,以及他对于理想生活状态的向往。
芳游忽忽未多谐,芳事匆匆已覆杯。
可恨海棠经雨尽,尚馀芍药殿春开。
公能有意巾车出,我亦乘闲步屧来。
倚杖看花从迫窄,未妨随处一徘徊。